從紀檢、審計機關查處的情況看,
臨時機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管理不清——臨時機構普遍存在主管部門定位不清的問題,外部監督部門難于或疏于監管。蘇北某縣審計局在對破產清算組審計調查中發現,由于破產清算組由法院負責,原單位及其原主管部門等相關單位參加組成了多方共管的臨時組織,雖有資金收支必須履行嚴格的法律程序,有多方的共同監督,但其財務收支卻無任何一項正常的專業監督。不少破產組以破產的復雜性為由,收支不執行正常的財務制度,資金管理混亂,亂支濫用、侵占挪用破產經費問題不少。
權限不明——對于臨時機構是否擁有行政處罰權、收費權的問題,一直沒有個確切的說法。不少臨時機構以原有職能部門為背景,打起了“擦邊球”。如一些城市設立的臨時性城市管理機構,在未取得收費許可證的情況下,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收取綜合管理費和衛生費。
財務違規——臨時機構內控制度普遍不健全,缺乏制度約束,會計資料不健全,甚至缺失,各項資金也未能實現財政專戶儲存。尤其是在行政事業單位進入會計核算中心進行代管后,債權債務無法管理,遺留了很多問題。一是沒有建賬核算。一些臨時機構并不建賬核算,全部經濟往來的單據只由出納一人掌管,嚴重違反了財務管理規定;二是不執行資金管理規定。臨時機構私設“小金庫”,賬外列收列支,擅自開設儲蓄存款賬戶隱瞞利息收入,部分撥入專項資金不通過專設的銀行存款賬戶核算,部分資金運用無領導審批,部分原始憑證不規范等;三是私設“小金庫”坐收坐支。臨時機構往往以經費困難為借口,向上申請一點,向下伸手要一點,形成非正規渠道收入,用于私設“小金庫”坐收坐支;四是支出隨意性大。如狂購濫采、亂發獎金、公款吃請、個人借款長期不還等;五是漏稅,未按有關規定代扣代繳有關稅費等等;六是固定資產流失嚴重。臨時機構成立初或運行中,經常添置一些固定資產,如電腦、攝錄器材、通訊工具、交通工具等。機構解散后,這些固定資產大都被個人長期占用,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人員雜亂——臨時機構的會計人員多是兼職,缺少做好會計工作的業務技能。有的不具備應有的資質,有的是會計、出納、保管、內勤管理、物資采購一人包辦,不能嚴格按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操作,不能發揮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
撤并草率——一些臨時機構撤而不斷,尾期收支長期掛而不結。蘇北某縣審計局在對一重點水利工程治理指揮部審計時發現,該工程歷經兩年基本竣工,而掃尾工程復雜而漫長,其銀行賬戶至今已達6年無法撤銷。在核對其尾期零星工程撥款時還發現,有虛報冒領工程資金數萬元用于行賄、私分的嚴重違法問題。還有一些臨時機構工作人員以為,工程結束就完事了,能貪就貪一點。2004年,原廣西南寧至柳州高速公路工程建設總指揮部賓陽分指揮部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窩案”,這個只有7人的臨時機構人人貪污,通過大肆虛開征地補償費、水災補償費收款收據,侵吞各類補償款共計146萬余元。
處理困難——臨時機構數量多、名目多,但由于其主管部門涉及幾家,政出多頭,劃分責任時則無人承擔,很難定性。而且機構撤銷后,人員各自回原單位,有關檔案材料、財務賬目也隨之存檔或銷毀,給發現和查處違紀違法問題帶來很大難度。■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