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歌唱畢,大學生就業形勢卻依然嚴峻。與往年不同的是,一些大學生開始由抱怨環境轉向自我反省。他們認為,生活方式決定就業,大學期間無心向學,導致自身素質不過硬,“就業難”的重要內因不容忽視。部分專家認為,一些大學生虛度光陰的背后,是目前我國大學職業意識教育缺位原因使然。
娛樂、消極、放縱的青春四年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曾用自己的感悟詮釋過青春的價值:“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事實上,并非每個在校大學生都有保爾一樣的青春感悟,許多人四年生活的關鍵詞就是娛樂、消極、放縱……

山西大學學生小非想到過找工作難,但沒想到會這么難。半年來,小非已經數不清趕過多少場招聘會,記不得投過多少份簡歷了,可除了接到屈指可數的幾次面試機會,多數都泥牛入海。畢業日益臨近,小非開始反思就業為什么這么難。
與大多數人一樣,小非一開始也歸咎于客觀原因,諸如大學盲目擴招、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等等。然而,一次面試時,用人單位毫不留情地以他兩門專業課不及格為由,將他拒之門外的經歷提醒他,更多的原因需要從自身找。他認識到,大學沒學到東西,是他求職失敗的最大根源。
上網、看電影、談戀愛、睡懶覺、逃課,這5個關鍵詞概括了小非的大學生活。他說,一個學期中也就期末考試前學習一陣。且這段時間隨著年級的遞增而遞減:大一用一個月的時間復習考試,大二用兩個星期,大三一個星期,到了大四則干脆頭一天晚上臨時抱抱佛腳。其余時間,日子過得輕松、自由、安逸、悠閑,“像是一段悠長的假期”。他自嘲說現在有點“不學無術”,專業知識薄弱、沒有獨立研發能力、沒有社會實踐經驗……“這樣水平的我,找不到工作正常,找到才奇怪呢。”
記者在長春、太原、北京、大連、鄭州等地的高校調查發現,“小非”不在少數,吃喝玩樂加上蜻蜓點水般的學習已經貫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高校所處環境特殊,因而他們的生活堪稱家長、老師、社會的“三不管區域”,結果導致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而求職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大學生在校園網內的論壇上發帖,稱為“墮落的大學生活懺悔”,跟帖者眾多。
記者發現,大四畢業生的“懺悔”并沒有讓低年級學生警醒。記者近日到吉林一重點高校新聞系大三學生的寢室,發現室內一片狼藉:地面上橫七豎八的空酒瓶、隨處可見的瓜子皮、兩張寫字臺拼成的“麻將桌”和已被摸得失去光澤的麻將、書架上已蒙著厚厚一層塵土的教材、尚未關閉的電腦上顯示著網絡游戲、渾濁的空氣中兩個人正臥在床上打鼾……據了解,這不過是他們大學生活中一個“普通”的上午。
宿舍同學告訴記者,寢室這3人是標準的大洋彼岸作息,白天睡大覺,晚上打游戲,吃飯叫外賣,考試靠突擊,上課次數屈指可數,一學期下來老師都認不全。但他也說這3人的生活是大學生中較為極端的一種,他們平時很少談將來的工作,說“才大三,還不急吧”。
模糊的未來定位
影響了現實四年的判斷
前不久,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曾隨機抽取了294名本校學生進行心理狀況調查,結果發現,有清晰的職業定位、長期生涯規劃的學生幾乎沒有,27%的學生表示走一步算一步,沒有未來的方向。
很多遭遇就業門檻的畢業生通過回溯自己四年來的記憶發現,自己從一名積極向上的學生轉變為校園寄生蟲是經歷了一個復雜心理轉變過程的,但歸根結底是他們對未來職業欠缺清晰理性的定位。太原師范學院學生菅志偉認為,部分大學生無心向學是因為缺乏學習動力,而缺乏動力則是對將來感到迷茫的結果。換句話說,目前許多大學生對社會、職場所知甚少,不知道畢業后自己的職業方向,從而導致缺少學習、奮斗的目標。
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系主任韓偉指出,大學生缺乏清晰的職業定位,多數大學職業意識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他舉例說,太原師范學院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主要依靠班主任的自身經驗,而班主任大多沒有教師外的職業經歷。因此,“紙上談兵”的效果并不明顯。
長春稅務學院畢業生姜琦坦言:“生活是立體的,并不僅由某個點或面組成,我們沒理由給自己定死一個方向,應該各方面都嘗試、體會。我堅持認為大學生活應該不只要學習,還應該有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從小學學到高中,先后參加了很摧殘的中考和高考,難道還沒學夠嗎?所以我嘗試著使自己在每個方面都能有所表現,但實際生活中的有些事不是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發生的,正是因為這種當初看起來很多元但實際很矛盾的定位,使我到現在還找不準自己的位置。”
職業目標應“內外兼修”,
避免光陰虛度
記者在已參加工作的06屆畢業生中作過一次隨機采訪,記者發現,就業較理想的人大多是大學生活積極主動,勤奮好學。而對工作不滿意的人則相反,大多是在大學期間自我管理能力差,沒把主要精力花在學習上。
吉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呂麗華認為:“所思與所行向來相互影響,因此一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就業前景。”她認為,近年就業難確實有大學擴招等客觀原因,但就個人而言,大學4年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4年堅持學習的學生多半有好出路,而以“混日子”為生活“主題”的學生,則多半會遭遇“就業梗阻”
大學期間不扎實學習的惡果顯而易見。去年進入太原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范磊明說,大學期間他雖是系里有名的“大玩家”,但靠些小聰明還是找了份好工作,他一度為此沾沾自喜。后來才發現,大學里不學習的后果,不僅是成績不好那么簡單,最要命的是養成了一種懶惰、不愛學習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工作近一年,他還是沒調整過來,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業績。
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系主任韓偉說: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造成社會大環境顯得浮躁,加上中小學教育錯軌、大學教育嚴進寬出的教育制度體系,使得長期被“圈養”的學生一旦進入自由的大學校園后便迅速與浮躁的社會風氣形成正面接觸,導致一部分人生活混亂、無心學習,這種現象需及時加以重視和解決。
山西艾迪汽車檢測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光復說,他招聘大學畢業生更傾向于成績好的學生,曾有學生對此提出異議。但他的用人標準是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吃苦和敬業精神,分數高的學生不一定具備這些素質,但成績不好的學生具備這些素質的概率肯定低于前者。
呂麗華告訴記者:“十年寒窗苦是每個大學生入校之前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愿意輕易將這一成果荒廢掉,因此建議在校學生一定要擺正心態,矯正‘找工作是大四的事’的錯誤觀念,從大一開始,學生就應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種職業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職業,并為此有的放矢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增加知識儲備。學校應該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向學生灌輸職業意識,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舉辦就業經驗交流會,提供其他就業信息等多種途徑達到幫助學生就業的目的。”
如今在鄭州一家外企就業的鄭州大學2006屆畢業生黃晉威告訴記者,自己初入大學的那一年感覺很迷茫,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幾乎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尤其是覺得自己平時在課堂學的東西根本不具有實用價值。“我想,這是如今許多大學生都經歷過的階段吧。”他說。
黃晉威說:“大二那年的寒假,我找了一家廣告公司實習,接觸了許多‘過來人’,才真正發現自己欠缺什么,也發現了大學四年的時間和空間價值所在。四年里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只是絕不限制在書本和課堂,只有不斷地將在校所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未來成功之路,我也希望在校大學生們能把目光放遠放寬。”
韓偉也建議,大學生的職業目標應做到“內外兼修”,除了學生自己擺正心態積極地增加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儲備外,校方也應在日常生活對學生進行持續性的相關輔導,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向學生灌輸職業意識,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舉辦就業經驗交流會,提供其他就業信息等多種途徑達到幫助學生就業的目的,不要過度放任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免導致人才淪為“廢材”。■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