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政協委員何鋒,在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是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反而打電話叫來幫手對他人進行報復致死傷二人,并揚言,“公安局的人全來了我都能擺平!”然而,這位何“委員”最終未能將“公安局的人“擺平”。日前,何鋒及其參與打人的李波等人因涉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被移送檢方審查起訴。
據知情者透露,去年9月23日下午1時許,何鋒夫婦駕駛奧迪車經過林苑酒店時,一出租車乘客在下車開門時碰了何的車,雙方發生口角。何鋒隨手撿起地上的一水泥塊,向乘客張某打去,張某等5人一哄而上追打何鋒。何鋒夫婦見勢不妙,遂打電話給下屬李波,讓他帶些人來幫忙。李波等6人迅速趕到現場,拿出鋼管、鐵棒等對張某邱某等5人進行暴打,張某被打昏在地。4時30分許,邱某經搶救無效死亡。案發時,引起眾人圍觀,在當地造成了惡劣影響。公安局遂出動大批警力,于當晚7時許將涉案的嫌疑人抓獲歸案。
在近些年來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不少基層官員流氓化的影子,而像何鋒那樣遇事言能“擺平”的官員便是其中之一。何峰狂言“擺平”,決不是偶然的,這種張狂,除了掩飾內心的恐懼外,更多的可能是“堅信”自己有運作權力的超大能量。
所謂“擺平”,是指運用社會關系、.金錢等非正常的途徑和手段,去影響某個人或某個集體,從而獲取某種利益。這個過去在江湖黑道上經常出現的詞語,在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竟逐漸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時髦用語。形形色色的“擺平”現象,實際上是對民主、法律、公平、秩序的挑戰,“擺平”現象的背后,滋生的則是腐敗。要鏟除“擺平”現象生存的土壤,除了加強官員的職業道德,還必須建立不能變通、不允許有例外的監督和執行制度,讓“擺平”的潛規則暴露于制度的陽光下,使玩弄“擺平術”者在犯規的高昂風險代價前望而卻步。
“擺平”現象成因交錯復雜
“擺平現象”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是因為它存在的廣泛性已經形成一種不良社會風氣。如今,在一些地方從事“擺平”的人很多,有的甚至堂而皇之地成立了地下“擺平”公司,專門開展替人消災的“業務”,所用手段包括非法拘禁、綁架人質、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等。而有些地方官員和“公檢法”的官員還與這些人沆瀣一氣,同流合污,干著為害百姓的事,使老百姓不相信政府和法律。所以說一些人之所以能夠“擺平”,都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其“擺平”活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權力、司法等體制機制上客觀存在的“可操作空間”。利用這個彈性空間,往往能將權力出售為利益,也能用金錢交換到權力。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不法之事被“擺平”,大多是走這條路,“擺平”專家們也正是利用體制的空當,尋找操作空間,將那些違法之事“擺平”。
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江必新認為,能夠“擺平”事情的無外乎這樣幾類人,一是有權者,二是有錢者,三是有情者。有權者可以以大壓小、以權壓法,指使或命令下屬部門和官員違法行事。下屬部門和官員如若不從,穿小鞋、刁難、排擠、批評、訓斥等等接踵而至,抵制者的提拔升遷更無指望。有權的人還可以進行權力交換:你今天幫我一個忙,我自會投桃報李:若被拒絕,下回有求于我時,立即還以顏色,公事公辦,與其兩敗俱傷,不如互相買個面子,什么事都好說。至于利用手中的權力謀一己私利,更是順理成章之事。什么法律規定、原則界限在奉行“潛規則”的有權者眼呈都是寫在紙上的東西。
有錢者自然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信徒。在任何社會中金錢對權力的購買欲望都沒有降低,而收買成功率的高低取決于制度的好壞及被“擺平”者的品格。一旦有權者被收買,“擺平”也就不在話下了。
有情者相信關系萬能,會利用血緣、姻緣、鄉緣、學緣、業緣等等一切可以聯系的因素,解決需要“擺平”的事。有情者的“擺平”雖不如前兩者那么利害相關,但也不可小視。一則誰都有三親兩故,背上忘恩負義、薄情寡義的罵名,在熟人社會里的生存空間會逐漸縮小;再者由于有情者的“擺平”不一定直接體現為利益或權利的交易,更容易麻痹被“擺平”者,尤其是在有求較小、僅需舉手之勞的時候。
有專家指出,由于“擺平”現象涉及方方面面,很難對“擺平”現象進行分類,但是綜合起來,“擺平”現象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為獲取經濟利益“擺平”。在法治化的社會里,利潤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通過充分市場競爭中取得的;而在非法化的社會形態中,“擺平”關系,促使資本和權力的結合被認為是獲取法外超額利潤,迅速暴富的捷徑。二為獲取政治利益“擺平”。在官本位文化濃厚的中國,權力場中的許多利益必須通過“擺平”實現,官場陋規從來沒有退出過歷史舞臺。當升遷或獲得榮譽遇到障礙時,在某些人看來,正當的競爭不如打通關節奏效;為爭取政績,贏得評價者的好感遠比勤奮務實的工作重要;當工作出現失誤,需要承擔政治責任時,為保住烏紗,“擺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是為逃避法律責任“擺平”。當觸犯法律要受到追究或打官司可能承擔法律責任時,有些人千方百計拉攏腐蝕紀檢監察人員、執法或司法人員,動用各種關系對抗法律,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依法辦事成為空談。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對于。循規蹈矩批評得太多,好像是一種不好的品質。其實,循規蹈矩才是行政系統所要遵循的文化原則。
“擺平”盛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著“擺平”文化,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指出,明知道“擺平”違法,但操作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能“擺平”往往意味著個人或者單位的能量,“擺平”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是多么惡心的事,操作者在酒桌上都是可以拿來吹噓的。實質上所謂“擺平文化”,就是權力濫用,權為私用,權錢交易,貪污腐化則是必然結果。
“擺平”之風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現有的體制還不完善,著名反腐敗專家邵道生認為,“擺平”使司法工作容易受各方權力的干擾,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有些地方黨政“一把手”具有現在還沒有得到有效監督的絕對權力,這就使得他們濫用權力有了現實的可能;龐大的社會關系網——權力關系網、家族關系網、人情關系網和金錢關系網,人們一不留神就會成為“網中人”;有些腐敗勢力已成氣候,在其周圍形成了一股能左右某一地區政治生態的力量;在反腐敗的隊伍中有些官員禁不住利益的誘惑;腐敗者本人資金雄厚,支付得起足夠的“擺平成本”。一旦“擺平”成功,他們還能繼續撈、繼續貪、繼續腐敗,很快便能將“擺平費”彌補過來。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個國家,當它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氛圍還沒能很好地形成的時候,當它對權力的運行還缺乏強大的制度約束和輿論監督的時候,“擺平現象”的出現乃至盛行,就是自然的事。情大于法,權大于法,除個別人利欲熏心、敢于冒險外,跟如今人們頭腦中還廣泛存在的人治觀念也不無關系。可以說,“擺平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人治的產物。
遏制“擺平”之風刻不容緩
通過一系列的“擺平現象”,人們不難發現,多數情況下,有“擺平”的地方,就會存在黑幕、存在骯臟交易、存在不公平;有“擺平”的地方就會損害國家、社會或其他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這種“擺平”實際上是對民主、法律、公平、秩序等的挑戰。
社會矯正機制的缺失為“擺平”者尋租到了“擺平空間”。“擺平”者得以幽靈般地游走在社會的灰色地帶,關鍵原因是公權力行使缺乏立體化的有效監督。在一些掌權者和奸商、黑幫眼里,權大于法,錢大于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有些貪官污吏、黑幫為惡社會,老百姓到處告狀,甚至越級告狀,但他們仍能一路高歌,照升不誤、為惡依舊?表面上看是這些人“擺平有道”,如果換一個視角觀察,其實反映了社會監督體制的乏力和社會矯正機制的缺失。這種制度性失效,又反過來助長了種種社會失范現象的加劇。
“體制空檔”為“擺平”者提供了“操作空間”。“擺平”者有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即權力、司法等體制機制上客觀存在的“操作空間”。利用這個“彈性空間”,往往能將權力出售為利益,也能用金錢交換到權力。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不法之事被“擺平”,大多是走這條路,“擺平”者也正是利用體制的空當,尋找操作空間,將那些貪官污吏“擺平”。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告訴記者,“擺平”危害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破壞和諧社會建設,危害政府的公信力,破壞開明的民主政治建設,腐蝕人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掃蕩“擺平現象”要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幾方面八手:治理商業賄賂,斬斷“權力尋租”,以“權力尋租”為目的的商業賄賂是“擺平專家”慣常使用的手段。打擊商業賄賂必須依仗法律之劍,要建立和健全關于懲治商業賄賂的法律法規,打擊商業賄賂、斬斷“權力尋租”是根治“擺平現象”的釜底抽薪之舉;反對腐敗,嚴懲權力出租,對于黨內、政府內以權力為資本、依靠權力出租大發不義之財的貪污腐敗分子,一定要嚴加懲辦,發現一個,懲處一個;加強制度建設,堵塞體制漏洞,要法治而不要人治。人治之弊莫大于人在政存、人亡政息。要依靠制度管人,不要依靠人管人,人管人是靠不住的。
近年來,中介公司淪為“擺平公司”的情況已引起關注。國資委統計評價局局長孟建民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年會上指出,國資委對181家中央企業進行的財務審計報告進行突擊檢查后發現,有120家企業有相當部分的財務狀況沒有進入財務審計報告;有30家企業的財務審計不全面或不深人;有13家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結論與事實相反。他說,某些中介公司從中起了重要作用——這181家中央企業外聘了300余家中介進行財務工作,但許多中介公司在審計工作中走過場,甚至幫企業做假賬擺平。
其實,“在審計工作中走過場、幫企業做假賬”還沒有反映問題的實質。如會計師事務所之類的不少中介公司已淪為腐蝕我國財務監管制度的大蛀蟲,成為某些國有、私有企業建立假賬的合法幫兇和化解已暴露問題的“擺平公司”,
據一位會計師透露,某些國有企事業單位讓這類財務中介公司代理,擺平的動機大約有三,一是將虧損虛夸成盈利;二是將盈利很多縮小為盈利很少;三是掩蓋其他違法、違規甚至貪污或挪用公款等腐敗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坦陳,破解“擺平”之道必須建立官員的職業道德。一類人的榮譽感,往往跟這類人的道德,尤其是職業道德形象密切相關,如果他們自身的職業道德形象很差,所謂榮譽感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必須建立官員的職業道德,這種職業道德,其實很簡單,就是按章辦事,循規蹈矩,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哪怕你僅僅是中人之質,就可以得到富裕和有尊嚴的生活,這樣,就有了相應于官員的榮譽感。在面對別人為了“擺平”而進行的游說的時候,即使是為了這個榮譽感,也會加以斷然拒絕。
個案解讀:擺平的張狂與兇殘
劉俊卿;亦言擺平中紀委
2006年9月6日下午,也曾狂言擺平中紀委的“安徽第一貪”劉俊卿一案在宣城宣判,一審法院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貪污罪、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劉俊卿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并處沒收其個人財產229.5萬余元。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其妻張兆俠有期徒刑二十年,并處沒收其個人財產229.5萬余元。至此,這個歷時兩年多的安徽省新中國成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職務犯罪案件畫上了句號。
在安徽乃至中國白酒界,雙輪集團董事長劉俊卿算得上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渦陽人曾以有劉俊卿這樣的“能人”而激動和驕傲過,劉俊卿也一度成為雙輪集團的精神領袖。
雖然劉俊卿把酒廠治理得井井有條,但他得到的并不多,一個月也就是一兩千元錢的工資收入,這讓劉俊卿內心時常感到不平。從1996年開始,劉俊卿開始把親屬等安排在集團及其子公司擔任要職。劉及其親屬通過工程發包、原材料采購、批付貨款等方式,大肆收受商家所送的錢物。
早在2000年前后,就不斷有檢舉揭發劉俊卿的信件投遞到各級紀檢機關。知情人認為,劉俊卿能夠安若磐石,是因為他與官員來往密切,“從縣里到市里,再到省里,步步打通。”
原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落馬以后,劉俊卿被列入了調查名單。
然而,王懷忠案2003年調查結束以后,暫時還沒有被查處的劉俊卿便與他的“老上級”如出一轍,在一次會議上放言:“他們扛著大旗都擺不平我。中紀委的也是人,他要吃飯、要花錢,我就能把他擺平。”
然而,劉俊卿與王懷忠一樣,“擺平”理論并沒有發揮作用。
2004年4月3日,劉俊卿被正式“雙規”。同年8月,被罷免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資格。
劉俊卿東窗事發后,昔日風光無比的家族成員,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村官擺平高院法官
備受關注的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巴公二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臘成等人偷稅、職務侵占、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尋釁滋事、非法拘禁、故意銷毀會計憑證、行賄一案,2006年9月28日在晉城市由山西省高級法院再次開庭審理,山西省檢察院依法派員出庭。此案主角周臘成先是于2003年6月24日被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臺并判處有期徒刑20年,后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04年6月24日二審時,改判為3年,并處罰金7萬元,刑期自2001年6月25日至2004年6月24日,于宣判的當日被釋放。
是周臘成真的罪行輕微?還是高院的法官做了手腳?要說一個小小的村官擺平了省城高院的法官,不會有多少人相信。不過,人們相信這里面肯定藏著“貓膩”。
事實不容人不相信。
據晉城市檢察院指控,1994年至2001年5月間,周臘成利用職務之便,用其私有的三輛汽車在巴公二村村辦集體“春城煤礦一春城二礦”拉煤,賣給晉城巴公電力實業總部,將巴公電力實業總部付款總計552萬余元轉入自己個人賬戶。此外,由于周臘成指使煤礦對其拉走的煤不入賬、不過磅、不計入產量,致使煤礦對拉煤的準確數量無法統計。這期間,周臘成指使“春城煤礦”礦長和會計采取瞞報收入、虛假申報等手段偷稅1410多萬元。
更令人們難以容忍的是周臘成在任期間的恃強凌弱行為。“周臘成動輒打人罵人,已經毫無顧忌,成了家常便飯!”一位辦案人員感慨萬千。1986年至2001年,被周臘成“修理”過的人,既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小學生;有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有鎮黨委書記更有普通百姓。“可以說,在巴公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周臘成不敢教訓的人。人們懾于周臘成的權勢,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氣吞聲,暗自哭泣。”這位辦案人員總結說。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周臘成還先后向108名黨政干部行賄。
2001年6月25日,周臘成被刑事拘留。
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周臘成犯有偷稅罪、職務侵占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非法拘禁罪、尋釁滋事罪、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罪、行賄罪等7項罪名33起犯罪事實。一審判決后,周臘成向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與此同時,晉城市人民檢察院也提請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抗訴。
周臘成上訴,他并不認為自己無罪或罪行輕微,而是想通過上訴尋找突破口,設法“擺平”。
負責再審的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監察庭庭長孟來貴、二審審判長郭文明等人終被周臘成的金錢突破,在審理時,抹掉或減輕了周臘成的罪行。
周臘成獲得自由后仍是不依不饒,要求罷免巴公二村依法選舉產生的村委主任,并要求接管春城、潤城兩座煤礦。
荒唐的二審判決激怒了巴公二村群眾。2005年初他們將此情況反映到山西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引起省人大常委會領導高度重視。此案被列為重點督辦后,山西省檢察院迅即介入,孟來貴、郭文明等人的違法犯罪事實浮出水面。4月4日,兩人被刑拘。4月如日晚,“幸運”出獄近一年的周膳成被抓獲。
“擺平專家”殺人滅口
于洋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中學畢業后,到沈陽機車車輛廠當了一名工人。不過普通的于洋卻找了一個并不普通的丈夫,從丈夫當上遼寧一位省級領導的秘書,于洋也就不普通了,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沈陽市知名的“擺平專家”。1991年,于洋干脆停薪留職,自己注冊公司當起了經理。據知情人介紹,于洋的公司不過是個掩人耳目的道具,她借助自己特殊的背景和便利條件,以替別人攬生意、擺平麻煩賺錢。
然而公司成立10年后的一筆生意卻把于洋送上了不歸路。
2001年11月,沈陽城內有名的地產商柴世平,因涉嫌偷稅漏稅,被警方拘留。柴世平的妻子于樂平通過找路子認識了號稱“擺平專家”的于洋。于樂平一看兩人都姓“于”,且同為女人,一種信任感油然而生。于洋很熱情,爽快地答應下來:你就回家聽好消息吧。
生性貪婪的于洋絕不放過這次撈錢機會,時間不長,于洋就放出話來,說柴世平的事挺大,弄不好不僅傾家蕩產,人還得坐一輩子牢。這下子可把于樂平給嚇著了,六神無主的她急忙找于洋問計。于洋眼看大魚上鉤,便趁機說,我托人辦辦看,但是要想把事情擺平得不怕花錢。于樂平馬上給了她一筆活動經費。
此后一個月的時間里,于洋一次次地以請人吃飯、送禮等為由,不斷向于樂平要錢,一張口就是數十萬元。
一個月后,柴世平回到了家。于洋又以結案為借口,從柴世平手里拿走幾十萬元和一輛奧迪轎車。僅此一事,于洋前前后后共計從柴家獲取180多萬元。 不過,對于于洋的“救命之恩”柴世平并不買賬,他認為自己的事其實并不大,只要找個律師就能搞定,用不著花那么多錢擺平。后來他又得知,于洋索取的錢并沒有用來打點相關人員,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覺得于洋是趁火打劫。于是,他找到于洋,要她將花錢的賬目報給自己,并將余下的錢退還給他。一貫說一不二的于洋哪見過“這樣不懂事”的,心里雖然惱火,可畢竟自己做的事也拿不到臺面上,再加上柴世平揚言不退錢不善罷甘休,于洋不得不想法來安撫柴世平。
2002年8月,沈陽某工廠要建職工宿舍,于洋通過關系將該工程攬到了手,預計該工程可以賺200多萬元。為盡快息事寧人,于洋很不情愿地將工程轉給了柴世平的公司施工。柴世平以為于洋這是為了補償他的損失給了他這個項目,也就不再提180萬元的事了。不過,于洋將工程轉給柴世平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因為她的公司不具備簽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資質。待柴世平與建設單位辦完所有手續后,于洋于是粉墨登場。她找到柴世平,要求分享工程利潤,柴世平七成,于洋三成。柴世平不答應,只同意支付于洋攬工程的20萬元回扣,兩人因此又一次鬧翻。2003年2月初的一天,柴世平和于洋又大吵起來。盛怒之下,柴世平沖口而出:你不要逼人太甚,把我逼急了,我就把你告進去。于洋惡狠狠地回敬他:你要敢這樣,我就整死你,讓你橫尸街頭。
果然,2月22日,于洋、王立志(曾數次“進宮”)、李孝慶(曾經是一名法官,因徇私枉法被判刑7年)三人開著面包車來到柴世平家,將柴世平勒死。隨后又殘忍地將柴世平5歲的女兒勒死。晚5時許,借著暮色,將尸體掩埋。
當年12月10日,于洋、王立志、李孝慶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