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浦東新區聯洋新社區青少年彩虹中心“中途宿舍”出來,已是華燈初上、夜幕降臨時分,這是2007年初冬季的一個傍晚,風中帶著寒氣。可是,那間能容納8名青少年入住,配備了干凈整齊的床鋪、沙發、洗漱用具、會談桌椅、書柜等,充滿溫馨的小屋,帶給人的暖意卻能抵御冬天的寒氣。我臨時設想了一種可能,這種有意識營造的氛圍,對一個沾染了不良習氣,初涉人生遭冷落,心理扭曲無處訴說的少年,能給予一種怎樣的精神慰藉?
中途宿舍雖然只是一個臨時逗留的場所,然而,這里沒有冷眼和歧視,沒有訓斥和惡語,只有循循善誘,只有溫情和感動。進來的人在這里住上一宿,調整心情,緩解壓力,度過人生經歷中難忘的驛站,靜靜地思考下一段路程,起步走向新的旅途。如果能這樣,那么其作用則無限,其功德則無量。
去年8月21日,在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開展的暑期第16次深夜勸歸活動中,浦東新區的社工在一家網吧,發現了3名已在這里逗留了1天多的青少年,勸他們盡快回家。不料3人說:“爸媽不管我,不想回家。”原來,他們都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父母不關心,讀書沒興趣,工作無著落,混跡社區成朋友,結伴網吧度時光,夜深人靜無去處,來到中途暫歇腳,熱乎乎的泡面一下肚,舒舒服服進夢鄉。社工忙著與他們的家長溝通,次日上午,3名青少年被說服回到各自的家。由此,上海市誕生了首個以青少年為對象而創設的,集容留、疏導、排解等過渡性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社區“中途宿舍”。到筆者訪問時止,共有24名30人次青少年入住過中途宿舍。數月過去,這個人生驛站給他們留下的是什么呢?
“想讀書,多學點本領”
這是一個看上去十分可愛的男孩,高高的個子,炯炯有神的大眼,渾身透著頑皮和稚氣。
“你能告訴我,你是怎么被‘請’到中途宿舍的?”
“噢!那天,我在網吧上網,他們找到我,說別在網吧玩了,去中途宿舍吧。我問他們,那里好玩嗎?他們說,你去了就知道了。”男孩說的“他們”,是指幫助他的社工。“反正我也不想回家,到哪里都一樣,我就去了。不過,那里睡覺還挺舒服的……”
男孩說著他的感受,給人的感覺是在訴說和他毫不相干的別人的事,一副什么都無所謂的樣子。但是,我知道,盡管他在中途宿舍只待了一夜,可對他的影響決非如他所說。社工小陳告訴我,男孩叫柳小余,父母離婚,小余跟隨外婆過。外婆對他疼愛有余,教養不夠。父母親除了供他吃穿,什么都不管,因為他們各自均有自己的家庭。小余其實是多余的。他中學輟學,游蕩社區,泡網吧,逛娛樂場所,整天無所事事。
自從到過中途宿舍以后,他逐漸接納社工對他的幫助,他變得“聽話”多了。
“你今后想做些什么?”我問他。
“不知道,沒想過”,我猜到他會這樣說。“一個人總有自己想做的事吧?”他又想了想說:“我想去學駕駛,以后可以開出租車,或到公司為老板開車。不過,我還是要先讀書,還是學點知識好。你一定會說,現在沒有文化知識,不能立足社會,所以,我要讀書去。”他眨著頑皮的大眼睛,有些調侃地說。其實,我已從社工那里了解到,他已決定去參加由團市委和市慈善基金會舉辦的“陽光展翅”中專學歷培訓。
和小余一樣,入住過中途宿舍的小朱,是兩年前跟隨其兄長來滬務工的青少年。因經常出入網吧,需要支出,他便偷盜。有一次被發現后,遭到毒打。在中途宿舍度過的那一夜,對這位青少年的觸動很大。他說,到了中途宿舍,就像到了家,“有家的感覺真好”,他由衷的感慨。遠離父母生活在他鄉的他,更容易感受中途宿舍給他帶來的溫暖。經歷了這種種以后,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告訴社工,他想讀書,用知識來充實自己。
“想工作,創一番事業”
那天,我在浦東新區社工站,采訪了三個曾經入住過中途宿舍的男孩。聽說我要找他們聊聊,他們帶著滿臉的疑惑來到了我的面前,其中一位個子矮小的男孩,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開口便說:“你不要對我談讀書,我不想聽,你也不要對我談工作,我沒有興趣,你更不要對我談大道理,我不比你懂得少。”“那我能與你談什么呢?”“你們要講什么,我都知道。”我當然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談話,“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最需要的,你滿足不了。”“你最需要的是……”“錢!”“多少?”“……”他支吾著說不出數字,我想他想要的東西是胡亂編出來的,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最要的是什么。后來,他很得意地對我說,他在學佛學。我有些驚訝,小小的年紀,何以對此感興趣?但我還是很贊賞地說:“佛學可是博大精深,如果能學好,那一定會成為大學問家。”我倒是真心地希望他能真正地學懂,真正地從佛學中悟到做人的道理。
他是不是就這樣游戲人生?入住中途宿舍的經歷,對他難道沒有觸動嗎?
他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父親整天搓麻將,對他從來不管不問。有時,他在外面跟人打架了,被告到他父親那里,父親也只會棍棒侍候,教訓一頓。他經常逃夜,在外面結識了一些社會混混,開始鐘情于文身。他告訴我說:“有人認為過去地痞流氓才文身,其實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美。現在,我身上已文了五條龍,我的目標是九條龍。”我無意對他的喜好進行評判,也不想弄清他所認為的美是什么。我只是深深地感到內心疼痛,我理解了社工工作的艱難,要轉變這樣的一個青少年談何容易?
社工小郝在他的身上投放了很多精力。為了幫助他,小郝想盡辦法為他介紹工作,組織他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慢慢地他開始有些轉變。他說,他在等待機會,找一份工作,創出一番事業。
如這位無名的青少年一樣,曾經入住過中途宿舍的人中,有不少人開始意識到不能再渾渾噩噩地生活。他們要找份工作,養活自己,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生活。多才多藝會跳街舞的小鄒,學會了插花技術,幫助婚慶公司做司儀,現在已到五角埸地區的一家酒店上班;家境困難的小偉自從入住過中途宿舍后,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已完成了“陽光展翅”中專學歷的學習,考出了兩張技能證書,他說他要自己找工作,改變生活。
思轉變,從入住者到志愿者
8月29日,浦東新區青少年事務社工陳奇春,在乳山路上的喜力網吧發現了準備通宵在網吧度過的杜永。這個20歲的青年,因為工作不順,并與母親為文身之事鬧得不開心,所以想借網吧散散心。杜永初中沒上完便輟學,游蕩在社會上,常與不良青年接觸,喜歡在小區里搗亂,居委會干部談起他,都會無奈地搖搖頭,對他沒有好印象。前些年,杜永的父親去世,姐姐遠嫁國外,家里只留下母親和他兩人。母親已退休,見他終日游手好閑不學好,在外惹是生非,對他不滿,說他幾句,他嫌母親嘮叨,為此母子倆常常發生口角。自恃性格“前衛”的他,不知怎么喜歡上了文身,在前胸文了條青龍。母親看不慣,批評他,他理由十足:“這是藝術,你不懂!”氣得母親好傷心。他原來在西餐廳有一份工作,學了些西餐制作方面的技術,有一次和老板吵架,被解雇了,至今無工作,失業已一年。 6月里的一天,為了女友的事,他與人打架斗毆,被治安拘留了十五天。不愉快的事都湊到一起,他的心理壓力很大,常去網吧、舞廳等娛樂場所消磨時光。
那一天,他隨社工陳奇春入住中途宿舍,被那里溫馨的氛圍所感動。工作人員適時地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與他進行心靈和情感的交互,他第一次被人理解,很是感動。他說:“社會上如果能多幾個像中途宿舍這樣的地方就好了。”言外之意,當事人多么需要心靈的溝通。
細心的社工小陳看到他的變化,立即制訂計劃,跟進個案服務。從9月至年底,面談家訪達15次,平時一直保持電話、短信聯系,他與社工成了朋友。如今,他正在參加“陽光展翅”中專學歷培訓,并成為聯洋新社區彩虹中心的志愿者,還當起了指導街舞的老師。
中途宿舍的故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溫暖了徜徉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給了他們思考和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走出中途宿舍,無論他們想繼續讀書、求知深造,還是想找個工作、自食其力,都是一種轉變,都是一種成功。正如浦東新區綜治辦副主任祝建國所說的,中途宿舍不僅僅是深夜不歸的青少年暫避風雨的棲身之所,也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的社工王卉老師,辛勤地經營著中途宿舍,她期望著將中途宿舍辦成青少年心中的一道彩虹,引領他們走向新的人生。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