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城市,讓農民感到的是陌生和遙遠。
因為他們的戶口簿上有著“農業人口”的字樣。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發展,要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這些重要的精神,對于正在進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重慶直轄市來說,尤顯重要。
如今,我國非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的差距,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2005年12月15日凌晨,在一條街上,搭乘同一輛三輪車的3名花季少女不幸遇車禍喪生,3個家庭承受著同樣的悲痛。但不同的是,遭遇同一車禍的兩個城市女孩的家庭都分別得到20多萬元的賠償,而農村女孩的家人得到的賠償卻只有5萬多元。
同命不同價,根子在城鄉差別。
這個案例引發出的問題,令人深思。
與“同命不同價”類似,“同考不同分”、“同工不同名”等城鄉居民的不同國民待遇現象普遍存在。
自1958年1月,我國實施城鄉二元屬地管理戶籍制度以來,在過去的近50年當中,戶籍制度雖經歷一些變革,但多為拾遺補漏式的權宜之計,其核心內容多年未發生實質性變化。
在中國絕大部分地方,城鄉之間依然橫亙著難以逾越的戶籍鴻溝,農業人口依然無法和非農業人口一樣享有平等的醫療、教育等基本的公民權益。
城鄉統籌首先要從戶籍制度改革開始,不再分農村人和城市人。
而要消除城鄉之間的身份差異,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改革制度逐漸填平城鄉鴻溝。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重慶在這方面進行先行試點責無旁貸。
據悉,我市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將所有合法住民統一登記為“重慶市居民戶口”。
而這個改革將在試點基礎上于2012年前全面推開,并盡快過渡到以身份證取代屬地戶籍管理制度。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一些區縣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率先進行了一番有益的“試驗”,取得了一些可貴的經驗:
墊江縣澄溪鎮率先在全市進行戶籍制度改革試點,推倒“戶籍墻”之后,城鄉壁壘逐漸被打破,“同命不同價”的遺憾一去不復返了,農村居民開始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幾乎一樣多的陽光雨露;九龍坡區陶家鎮從以前的“一拆了之”到現在的“拆一還三”,通過制度設計,已有717名農民變成了市民,他們不僅拿到了渴望已久的城市戶口,而且即將住上和一些城市人一樣的花園樓房;江北區魚嘴鎮精心設計“多重保險”,消除農民變市民的后顧之憂,已有335名村民高高興興地變成了城市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
雖然這些“試驗”目前還鳳毛麟角,或許還不完善、略顯稚嫩;雖然農民變市民后,還有新市民如何融入城市、逐步致富等諸多難題需要解決,但種子已經發芽,只要有科學的制度等充足的陽光和水份,春暖花開,重慶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爛漫前景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