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一間寬敞的會議室,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13位村民代表魚貫而入,他們在《退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協議書》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當他們從各級領導手中領到新嶄嶄的城市居民戶口簿時,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昨天我還是農民,從今天起,我就是一個新市民了!”九龍坡區陶家鎮友愛村曹世照激動的話語代表了陶家鎮272戶、717位農民的心聲。
在農民變市民的背后,有著一段并不平凡的經歷。
一個發自內心的呼喚
陶家鎮位于九龍坡區西南部,緊鄰西彭工業園區和九龍工業園區,距華福大道入口3公里。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陶家鎮大力發展鋁加工、針織品加工和汽摩配件等產業。2006年,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20%上升到91%。
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陶家鎮人也面臨著一個選擇:當農民還是當市民?
白果村的譚信全,從上小學開始,就夢想做一個城市人,但幾十年過去了,他仍在農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同村的村民劉宗明,將自家的3畝土地流轉出去后,在附近一家花卉蔬菜公司打工,每月收入500多元。雖然生活跟城市人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農村戶口卻讓他一直耿耿于懷,他說:“如果發生工傷事故或者車禍什么的,城市人的賠償金要高出我們好多倍,農民跟市民的區別太大了。”
說起農村戶口,友愛村的曹世照給記者講了一件往事:1995年,他大女兒高中畢業后,想找一份工作,正巧西南鋁加工廠要招收一批技工,可條件是要有城鎮戶口。無奈之下,他只好托熟人花了2000元錢為大女兒買了一個城鎮戶口,才報名找到了工作。
擁有一個城市戶口,是陶家鎮許多村民多年來的一個心愿,在他們看來,有了城市戶口,各方面條件優越不說,就連說話辦事都要硬氣些。
一次調研觸發的靈感
農民有轉變身份的愿望,九龍坡區也加快了這方面的制度設計。
今年5月18日,九龍坡區作為重慶市首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示范區率先啟動改革。據該區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一位負責人介紹,根據區里規劃,只要是有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都可以逐步轉換成市民。
雖說有了初步框架,但農民怎么變市民,全靠各鎮自己去探索。陶家鎮黨委書記鄒勇對此已有一番考慮:“我鎮成為試點鎮后,我就一直在想,如何把農民手中荒蕪的土地流轉出來,統一使用,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為穩妥起見,5月下旬,鄒勇帶著班子成員到成都金牛、雙流一帶考察,發現人家的經驗好是好,可陶家學不了。6月27日,鄒勇獨自一人到江津先鋒鎮考察,經過兩天調研,先鋒鎮統一規劃農房、統一安置失地農民的做法令他茅塞頓開,一下子找到了改革的靈感。
興奮的他趕緊打電話給班子成員,讓他們立即趕赴江津。大家實地參觀后,就地召開了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黨委會。會上,鄒勇先是痛陳了以前征地拆遷中的弊端:“分散安置就好比‘一拆了之’,雖然省事,但后遺癥大,農民受的傷害大,不能再走這樣的老路了。”他的這一番話引起了班子成員的強烈共鳴:“拆遷征地費太低了,農民哪里買得起商品房?”“農民吃了虧,卻說不起硬話……”
見時機已經成熟,鄒勇和盤端出了自己的想法:“農民變市民,首先要安居,不安居怎能樂業?怎么安居?我認為要進行集中安置,由鎮里統一修建康居房,讓雙‘退出’的農民買得起房,有活干,還要有社保……”他的思路得到了班子成員的一致贊同。
有了思路,再經過一番細化,陶家鎮很快形成了一套試行辦法。8月初,陶家鎮召開了村、組長大會,就試行辦法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之上,出臺了“拆一還三”的安居政策:退出宅基地和放棄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可在康居村內按人均25平方米、每平方米380元的價格購買住房一套。每戶還可按鎮政府公布的建筑安裝成本價,按人均25平方米的面積,再購買住房一套。同時,可優先按成本價購買職工公寓或康居村內的門面。在養老方面,政府、集體和農民三方按照一定的比例繳費,由政府每月為農民辦理養老保險。除此之外,保留農民子女入學“兩免一補”、“農村合作醫療”等惠民政策。
一份近在眼前的期待
白果村和友愛村的村民積極性很高,目前已有272戶、717位農民整體轉變為市民。
在陶家鎮白果村,記者看到,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一幢幢樓房正拔地而起。村民譚信全幸福地看著這些一天天長高的房子,前不久,他和妻子雙雙拿到了城市戶口,幾十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老譚指著被推平的村莊,跟記者拉起了家常:“我家有4口人,以前住的土墻房,這次鎮里按每平方米380元的標準,給我賠了4萬多元,我不花一分錢就可以換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兒子在外打工,加上這些年的積蓄,我還想再買一套房子。”目前,他們一家住在過渡房里,由政府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補貼。同時,譚信全一家退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6畝多地每年能領到5000元的補貼,這相當于他在土地上勞作一年的總收入。
更讓老譚無憂的是,他們用宅基地還換到了每月300元繳費基數的養老保險,當他60歲、妻子55歲的時候,就可以每個月領到156元的養老金。
“沒有土地可種了,我準備做個花匠,就近在針織城做零工掙錢。”老譚這樣規劃著自己的市民生活。現在他天天都要在康居樓周圍轉上一圈。康居樓的不遠處,矗立著一排排快要竣工的現代化廠房,這就是老譚說的針織城。據鎮干部介紹,針織城建好后,年產值達10億元,能吸納上萬人就業。
在鎮辦公大樓,記者看到了該鎮2020年遠景規劃沙盤,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矗立眼前,幾乎找不到一點農村的影子。旁邊的幾位村民指指點點,嘖嘖稱道:“這回,陶家是要大干一場了。”
編輯點評:
土地是農民的“根”,失去了土地,農民將一無所有。從“一拆了之”到“拆一還三”,既是一種制度設計的創新,也是一種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轉變。陶家模式說明,只有依托產業優勢,順乎民意,讓農民有房住、有活干、有保障,他們才會真正離開賴以生存的“根”,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