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這天,江北區魚嘴鎮雙溪村公共服務中心的門前擠滿了人。一大早,51歲的胡登梅就在這里排隊等候。20天前,她剛剛領到了一次性就業補助金,拿到了城市居民戶口簿,這次是來領剩下的錢。
“我總共領到6萬多元,準備放在銀行存利息,一年有3000多元,還可以學學理財,買些基金和國債,”胡登梅說,“政府給我們上了三重保險,現在可以放心當市民了。”
之前,她在土地上耕作了30多年都沒有存下錢來,按她的話說“只夠解決溫飽”。在雙溪村率先進行“農民轉市民工程”試點時,她和其他334名農民一起轉變為城鎮居民。這一數據,是該村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早在去年,江北區就確立了“農民變市民”的發展戰略,試圖使那些有條件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鎮定居從事非農生產,從而加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推動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
2006年12月10日,江北區委、區政府發布了《關于鼓勵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的意見(試行)》。文件規定:“魚嘴、復盛、五寶3鎮長期離土離鄉進城務工經商,有穩定收入來源,自愿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入城鎮定居的農戶家庭,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政策激勵’的原則可轉變為城鎮居民。”
依照該文件的精神,今年以來,江北區國土分局、農林水利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教委等部門出臺了關于土地收回管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社會保險、子女義務教育等相關的實施細則和暫行辦法。一系列配套文件,支撐著該區開展“農民變市民”的整個運作過程。
副區長陳茂是這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他告訴筆者,農民變居民有三怕:一是怕無人養老,二怕沒地方住,三怕無一技之長找不到工作。為此,針對這“三怕”,江北區通過優惠購房、就業扶持、養老和醫療保險等一系列相關配套措施,為“農民變市民”上了“三重保險”。
按照規定,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參加養老保險,按照“農戶自由選擇,比照現行政策,財政適當補貼”的基本原則,對“4050”人員采取“儲蓄式養老保險”,既一次性繳清費用,每月領取生活費。其他的則按照重慶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按比例、分檔次、依年限繳納。在首批轉市民的335名農民中,140名“4050”人員全都參加了“儲蓄式養老保險”。
原二組村民、59歲的周育文參加了養老保險,以后就能按月領錢,“生活有了保障,不用我再擔心了”。
此外,從今年10月1日起,作為重慶市“全民醫保”試點區之一的江北區啟動了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一檔每人每年繳費10元,二檔每人每年繳費120元,對所有參保居民,財政每年補助40元,每人每年最高可報61800元的住院費用。“我們既可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可以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很方便。”原三組村民賈翠娥說,選擇哪種醫保,將依據自家經濟實力而定。
賈翠娥現在還迫切地盼望著定向安置房早日修建。按照相關規定,她可以在魚嘴鎮上買到一套每平方米350元優惠價的安置房,還能享受到完備的小區物業管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魚嘴鎮上的房子已經漲到一平方米1600元了,有的還要2000多元。”賈翠娥興奮地說。按規定,購買安置房還免收五通費、大修基金等配套費用,物管費實行五年補貼,即前三年按人均20元/月的標準給予補貼,后兩年減半。
目前,定向安置房地點已經確定在魚嘴鎮華石橋,正在方案優化設計中。江北區區委書記史大平介紹說,區政府將為每位農民提供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平均花在每位農民身上的錢大概是5萬元。加上對自愿進城農戶家庭的各類補償補助資金,將全部計入土地開發成本。據介紹,宅基地和承包地收回后補征收(用)為國有土地或土地指標實現異地置換,通過招、拍、掛等方式獲得的土地收益,按比例提取專項資金,用于償還區級財政的各項投入;其余的由區政府統籌安排,用于規劃集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集體經濟發展等。
在首批轉為市民的335名農民中,還有30多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這些兒童由區教委分地劃片,就近入學,并繼續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免雜費政策;家庭特別困難的,還可享受教科書免費和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的“一免一補”政策。
“早就想變個身份了。”原七組村民周超說。他家1998年就搬到了雙溪農貿市場,搞起了村衛生室,老家只留下老母親一個人種著10多畝地。除了自己吃,算下來一年只有500元收入,農忙時還得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去幫忙,而自己經營衛生室一年凈利潤就有2萬多元。“退地轉戶后,我可以專心經營自己的生意了。”周超高興地說。同組的周成華最近也從陜西趕回來,交出了家里6畝多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他一直在陜西一家建筑公司打工,每年收入將近2萬元。這次,雙溪村七組33戶農戶、108人全都由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因此建制撤銷,村民小組成為了過去式。
“這批轉為市民的農民有一個特點,他們已經不依賴于土地而生存。”江北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負責人王之凡說。過去雙溪村很窮,外出打工的人多,有的人在外闖出了一片天,已經有了穩定的非農收入,無暇耕種土地,而如果不耕種導致土地荒蕪,按照《土地法》規定,政府要罰款甚至收回,土地反而成為一種負擔。現在他們可以輕裝上陣,還能領取一筆補助,同時享受到城里的公共福利、市政設施等。
王之凡認為,雙溪模式有其特殊性,引進業主就近打工的機會、東部新城魚嘴組團的興起、江北區足夠的財政支出是其得以進行改革的基礎。
兩年前,雙溪村引進光大與金宏兩大奶牛養殖企業入駐本地,一部分農民進入企業,取得上崗證,成為正式工人。這次轉變為市民的98戶中就有27戶在“光大夢工廠”工作。
而按照規劃,東部新城魚嘴組團將成為綜合性的城市新區,新的業主要入駐,餐飲服務等行業配套服務亟需跟上,在這背后,蘊含著巨大的就業潛力。
到目前為止,雙溪村第二批146戶、499人又遞交了退地申請,復盛等鎮農民也紛紛要求由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
編輯點評:
怕無人養老,怕沒地方住,怕找不到工作,這是當前農民轉市民普遍存在的“三怕”。魚嘴鎮利用區位和產業優勢,給農民上了“三道險”,就業、社保和住房一應俱全,讓他們吃了定心丸,“退地轉戶進城”也就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