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2日上午,武隆縣白馬鎮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項目破土動工了。
“這個項目的落戶,使武隆工業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一個環保型企業的落戶,讓武隆縣委書記劉旗的心情異常激動。
由小變大,從弱到強,武隆在發展工業經濟的過程中,透過一道道優美的波浪線,實現了動人的“三級跳”。
一級跳:“死資源”變成“強引擎”
上個世紀末,武隆縣的農業比重占整個國民經濟的87%,烤煙一“咳嗽”,武隆就“感冒”。“僅有的幾家小規模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搖搖欲墜,虧損面、虧損額逐年增加……”武隆縣經委主任劉群生回想當初的境況直搖頭。
底子薄、基礎差、虧損企業多,武隆經濟如何發展?
俗話說:“無工不富,無工不立,無工不強。”為了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武隆縣提出實施“工業富縣”的戰略。
“山旮旯里也能發展工業?!”“工業富縣”的思路甫一提出,就遭到老百姓甚至一些領導干部的質疑。
面對疑問,決策者清楚,武隆窮山惡水,交通不便,區位優勢不明顯,這確實是發展工業的短板,但山川溝壑中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武隆水能理論蘊藏量24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90萬千瓦;已探明的22種礦藏中煤儲量達4000萬噸,鋁土礦儲量為16000萬噸……
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武隆工業經濟“大翻身”的最好資本。
看到一些地方經常被拉閘限電的現實,武隆縣委、縣政府果斷決定把“死資源”變成工業發展的“強引擎”。
依托水能資源優勢,武隆縣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社會、集體、個人投資開發小水電。
2003年,大型水電站——江口水電站竣工投產,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使全縣水電裝機總量達到46.41萬千瓦,奠定了武隆成為水電能源大縣的基礎。
緊接著,2005年8月,投資80億元的烏江銀盤電站破土動工。芙蓉江浩口電站、烏江白馬電站的前期工作正抓緊推進。至2006年底,小水電行業實現產值2.2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6.75億元的13%,人均水電裝機1.16千瓦居全市前列,能源,成了強縣的一根脊梁。
有了能源這臺超強的引擎,武隆順勢而為,開始了——
二級跳:“招商”注入“新動力”
開發水電,靠水吃水,如果沒有工業企業的支撐,經濟不可能繁殖壯大。
可沒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武隆又靠什么招商引資?
以情招商!抱著“心誠則靈”的理念,武隆縣各級部門在招商引資工作上開始了接力沖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武隆縣招商局局長黃瓊語氣堅定。
白馬工業園區動工興建,重慶鼎泰拓源氧化鋁公司看好武隆豐富的鋁土礦資源,有意入駐園區,投資建廠。武隆人立刻打開大門,喜迎“貴賓”。
“全程服務,手續從簡!”招商局、經委、計委、國土局等相關部門紛紛承諾,齊心協力為企業搭好臺,鋪好路。重慶鼎泰拓源氧化鋁公司被武隆招商的誠意打動,最終落戶武隆,成為白馬工業園區第一戶“業主”。
“只管來投資,一切由我辦!”成為武隆招商引資響當當的口號。
為完善投資軟環境,招商“門檻一降再降,服務一優再優,成本一減再減”,《武隆縣鼓勵外來投資優惠政策》等系列政策先后出臺。
2006年,武隆再次打出頗有吸引力的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該項目吸引了包括浙江、成都等地10多家企業的濃厚興趣,浙江金圓水泥有限公司老總趙有友直奔武隆招商局,正當雙方洽談甚歡的時候,他遠在新疆的水泥廠出事了,急需回去處理。他帶著遺憾離開了武隆,回去后,他將項目推薦給了自己的朋友。聞訊而來的是重慶市山拔爾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老總韓健,看到當地薄弱的工業基礎,似乎不太“感冒”。武隆真適合企業發展?真有趙有友介紹的那么好?他陷入了兩難。
怎么辦?一旦停下來,就會夜長夢多。
武隆縣試探性提出,先收購一家小水泥廠,再進行干法水泥項目建設的建議。
為慎重起見,韓健決定采納這個建議,在不擔風險的同時還能考驗武隆的“誠意”和考察其實力。
2007年4月14日晚,公司收購的水泥廠發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傷者家屬情緒激動,圍坐在廠房外,要求企業給付巨額賠償。老總韓健正好不在武隆,這可急壞了公司其他上層。得知消息后,武隆縣有關領導迅速趕到現場,一邊穩定傷者家屬的情緒,一邊協助企業處理事故,蹲守兩天兩夜,最終使問題得以妥善解決。
正是這樁看似平常的小事,使韓健在感動之余鐵了心:“在武隆投資建廠,放心!”
在今年4月18日的“渝洽會”上,重慶市山拔爾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與武隆縣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明年8月,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億元,將為武隆帶來稅收超過5000萬元。
筑巢引得鳳凰來。一時間,幾十家企業紛紛落戶武隆,為武隆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面對企業的青睞,武隆審時度勢,沒有盲目擴大規模,而是再次變軌——
三級跳:“可持續”駛入“快車道”
武隆礦產資源豐富,大小煤礦也不少。每年都要留下大量煤矸石,有企業主動提出想到武隆建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廠。
“不行!”拒絕的聲音義正詞嚴。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為什么有企業主動上門卻又拒之門外?
“煤矸石發電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這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經委主任劉群生說,“武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他告訴筆者,隨著武隆工業快速發展,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如何把發展工業和發展旅游統一起來等一系列問題也接踵而來。
走新型工業化路子,是武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縣委、政府首先在工業布局上動起了腦筋。
“依托資源加工,緊靠運輸線,保護環境和旅游資源,按‘一區一線一片’集中成片布局。”劉群生一邊指著規劃圖,一邊娓娓道來——東部喀斯特地貌獨特,適于開發旅游;西南部依托白馬工業園區(一區)致力于發展鋁工業;“319”國道沿線(一線)的羊角、巷口、江口等鄉鎮則主要發展清潔能源工業、綠色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西北部的鴨江—平橋—和順片區(一片)等鄉鎮把重點放在發展軋鋼、鐵合金等重工業和煤炭工業上。
經過精心、合理的統籌布局,全縣33家規模以上企業迸發出強大的活力:2006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6.8億元、工業增加值7.61億元、入庫稅金1.3億元,綜合效益指數達120.3%。工業增加值在全縣GDP中的比重一躍上升到22.68%,入庫稅金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40%。
借力巧跨“三級跳”,武隆工業駛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