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們,我兒子走了3年,現在終于領到了補助金!”近日,綦江縣篆塘鎮的周開珍老太太拉著仲裁員的手,老淚縱橫。
2004年,周開珍的兒子病故,按規定,她可以領取一筆遺屬困難補助金。可她多次去找涉及的單位,要么找不到人,要么被“踢皮球”。后又因企業停業,一拖就是3年。
前不久,老人委托他人向綦江縣勞動仲裁辦公室提請仲裁申訴??紤]到周開珍老人年近九旬,不便往返勞累,立案后,仲裁辦立即采取“流動仲裁”方式,派出仲裁員和書記員奔走于當事雙方了解案情,經耐心調解,用人單位答應一次性支付老人1800元。從立案到結案不到10天時間,這起長達3年的糾紛得到了化解。
陳年老案催生新機制
為什么要設立流動仲裁?這還得從一個陳年老案的調查、仲裁說起。
2001年,綦江縣郭扶鎮一村辦磚廠因磚窯垮塌致使燒窯工人趙有權全身大面積燒傷,雙下肢切除,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陷入了絕境。
2002年,經勞動仲裁,由磚廠承包人李某向趙有權支付工傷賠償10萬元。然而李某為了支付趙有權的醫療費,早已變賣了全部家產。面對巨額的工傷賠償,李某一家只好外出打工,仲裁裁決書成了一紙空文。
迫于生活的壓力,趙有權的父親只好背著殘疾的兒子帶著一家老小四處求助。2004年春季,綦江縣仲裁委員會經過討論分析,發現原裁決有誤,于是立即啟動監督程序。經過深入調查取證,再審裁決由該村村委會承擔主要責任,協議由該村村委會分期支付趙有權相應的工傷賠償,并將趙有權一家列為特困家庭。
透過這個案子,綦江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領導開始了思索。如何簡化辦案程序,給當事人創造方便快捷的維權途徑?2005年12月,一種新的仲裁辦案機制,全市第一個“流動仲裁庭”在綦江應運而生。
企業改制的“潤滑劑”
2007年4月26日,松藻煤電公司一煤礦辦公室被臨時布置成“流動仲裁庭”,屋子里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隨著勞動爭議雙方委托人在和解協議上簽字,一起嚴重影響企業深化改革的群體糾紛終于化解。
兩年前,該煤礦將若干個企業整合,改制成了一家新公司。今年3月,新公司再次推出以減員增效為主要措施的深化企業改革方案,引發了涉及77名職工的勞動爭議。爭議的焦點發生在企業堅持以新公司成立為起點,按職工在新公司工作年限計發經濟補償,而職工則認為應將改制前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經濟補償。
仲裁辦接到仲裁申訴書后,認為本案爭議并不復雜,如果按常規辦案方式,單是通知這77名職工出庭參加庭審調查,再加上代理人,就要坐滿兩大客車,加之爭議發生地又遠離縣城80多公里。為此,仲裁辦當即決定組成流動仲裁庭,指派仲裁員奔赴企業處理。
在流動仲裁庭主持下,僅用了1天時間爭端就化解了。其處理結果是職工勝訴,對辭退的46人,公司依法支付補償金共計45萬元;對繼續留用的31名員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重新安排新的工作崗位。
特事特辦解民怨
除了下鄉式的流動服務,綦江縣勞動仲裁辦對勞動爭議雙方情緒比較大的申請,也會啟動流動仲裁機制,簡化程序,快速處置。
去年2月下旬的一天,20余名民工拉扯著一對中年夫婦,群情激昂地要求勞動仲裁辦為他們撐腰。
原來這對中年夫婦中的男子是這批民工的包工頭。2005年冬天,包工頭在外地承攬了某建筑工地的挖井勞務,回家鄉組織了這批勞務工。任務完成后,民工們只領了路費就急著回家過年。結果包工頭以業主對完成的作業量打了折扣為由,少發了6400元錢。于是,這批民工找到包工頭,將其扭送到仲裁辦討說法。
了解情況后,基于這起糾紛的特殊性,仲裁辦立即決定采用流動仲裁機制,為他們主持調解。當晚,仲裁辦的同志堅持將21位民工所差的工資進行了一一核對,然后通過協調,按照各讓一半的協商意見,將實際應兌現的3200多元工錢落實到了每個民工手上。
看著一個個民工滿意地離去,包工頭夫婦深情地說:“謝謝你們為我們解了難,雖然出了錢,但心里踏實了?!?/p>
據綦江縣勞動保障局局長李仁全介紹,自2005年以來,該縣通過“流動仲裁庭”,有效調解處理了勞動爭議案200余件,為涉及的群眾和職工挽回經濟損失3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