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1日上午10時許,在江北區魚嘴鎮雙溪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閱覽室,記者看到,一雙粗糙的手在鍵盤上快速地輸入域名并上網查閱資料……這個人就是雙溪村養牛大戶張敏。
今年36歲的張敏,只有高中文化,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她說,在農村生活了半輩子,真不敢想還會有今天這樣的活法。
2005年春天,隨著雙溪村公共服務中心的建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步入正軌;隨著遠程教育這個新生事物的誕生,古老山村往日的沉寂也一下子被打破了。
張敏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幾年前她就開始養奶牛。她渴望改變多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像城里人一樣過上體面的日子。
正當張敏甩開膀子大干的時候,給她當頭一棒的就是,她苦心飼養的6頭奶牛,在一夜之間倒下兩頭,這給并不富裕的張敏打擊很大,她幾乎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敏來到村里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播放室門口,看到幾十個人正靜靜地坐在那里看奶牛喂養的科教片。于是,她也悄悄地坐了下來。
奶牛養殖原來還有這么多學問,張敏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科教片吸引住了。
科學養殖奶牛的過程,讓張敏大開眼界。從此,遠程教育成了她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她想在這里尋找到精神的家園和致富的良方。
每天,除了飼養奶牛,張敏就往村子里跑,家離村公共服務中心要走半個多小時,她說雖然累點但很充實。
學習讓張敏有了更高的追求,今年6月她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見到記者,張敏一臉自信,現在好了,奶牛一般的病都能治療,一般的預防都可以自己解決。過去割鮮飼料喂養,奶牛容易拉肚子生病,現在鮮飼料和精飼料混合喂養,奶牛長得好、不生病,產奶量也大增。
張敏一邊給奶牛喂飼料一邊說,現在一共飼養了10頭奶牛,一頭奶牛一天要產40公斤奶,高峰期可持續兩個月,一年可收入近10萬元。
2006年4月23日,溫家寶總理視察雙溪村時說:“我有一個夢,讓每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為了實現溫總理的囑托,張敏正在努力擴大奶牛場的規模,爭取能養上20來頭奶牛,到那時年收入可達20萬元。
張敏感慨地說,是現代遠程教育讓我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
和張敏一樣,77歲的徐躍炳也在通過遠程教育來實現自己致富的夢想。
年輕的時候,徐躍炳在村里干過會計,后來不當村干部了,經營了一個家庭果園。
兩年前,徐躍炳種了10畝柑橘苗子,由于信息閉塞,柑橘苗怎么也賣不出去,老人家很是著急。
一次,徐躍炳來村遠程教育閱覽室上網查資料,無意中在網上查到了涪陵急需這樣的柑橘苗子的信息。
徐躍炳帶著女婿跑了一趟涪陵,把所有的柑橘苗子都賣了出去,收入近20萬元,豐收的喜悅寫在老人家那刻滿皺紋的臉上。
從那以后,遠程教育成了徐躍炳的必修課,每次遠程教育播放室的門一打開,準能見到徐躍炳的身影。
徐躍炳的女婿王躍懷告訴記者,你別看他年紀比較大,但他喜歡學習,一有空就去村里看遠程教育播放的科教片,我們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過去種柑橘我們一竅不通。
有了遠程教育這個新的學習載體,山鄉也開始有了生機與活力。
用徐躍炳的話說,過去做事情憑經驗、憑力氣,現在致富要靠知識、靠本領。
魚嘴鎮黨委委員、雙溪村黨總支書記李龍惠說,村里定期專門從網上下載一些致富信息刻成光盤,每周組織大家收看一次。
記者看到,村公共服務中心大樓正面,安裝了55 屏幕的平板電視,并與遠程教育衛星接收系統相連,組成了遠程教育戶外播放系統,為多樣化教育提供了平臺。
遠程教育,給勤勞者以智慧;遠程教育,也給懶惰者以鞭策。45歲的張大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他端過盤子,擦過皮鞋,跑過運輸,干哪一行都沒有干出個名堂來。
活了大半輩子都沒有活明白的張大偉,過去沒事就打牌,沒有一點追求。
有一天,張大偉到村里辦事,發現一群人坐在遠程教育播放室里聚精會神地看科教片。他發現這里有許多東西是他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赤手空拳走進金山當然不愿空手而回。張大偉找到村黨總支書記李龍惠,要求把整套學廚藝的光盤借回家去看。李書記同意之后,他如獲至寶,把10盤光盤全部抱了回去,一個通宵不睡覺全部看完。
打那以后,張大偉從學廚師走上了干事業的正道。
如今他在自家門前開起了農家樂,解決了10多個人的就業問題,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
江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浩然向記者坦言:現在農村的人,酗酒滋事的少了,學文化學技術的多了;打牌混日子的人少了,想要致富的人多了;視野和心胸開闊了,矛盾糾紛減少了,這都是遠程教育幫的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雙溪村去年已有300多名農民走出田坎到城里創業,還有400多人明年也將走出去。李龍惠書記說,遠程教育也能為即將變成產業工人的這部分農民提供一個受教育的平臺。眼下,村里借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已對200多名轉崗農民進行了系統培訓。
現代遠程教育,打開了一扇窗,讓農村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從這里看到了一個更加精彩而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