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男孩,從小父母對他管教很嚴。他很不喜歡這種嚴肅僵硬的生活環境,于是常常反抗、故意搗蛋。
有一次,父親叫他送一張紙條去警察局,說是一件很要緊的事。男孩來到警察局,把紙條交給他見到的一個警察。警察看完紙條,什么也沒說,就把他關進一間漆黑的屋子里。他嚇壞了,四周只回蕩著他那驚恐無助的哭聲。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他越想越怕,緊張到了極點……也不知過了多久,他被放出來。那個警察兇巴巴地對他說:“我們就是這樣對付頑皮小孩的。”他這才知道,是嚴厲的父親有意讓警察這樣做的。
懲罰并未結束。緊接著,父親又把他送進以嚴格著稱的圣那休格公學,那里的體罰是所有小朋友的噩夢——每犯一次錯,學生的雙手就會被打得紅腫。
童年的可怕經歷嚴重地影響他日后的生活,他每天都生活在這種陰影之下,恐懼、緊張、焦慮構成了他性格中最主要的部分。
同時,他熱愛電影。從20歲開始,他就進入電影界,可是一直未成名。27歲那年,他突發奇想把自己對世界深深的恐懼、緊張、焦慮,以及極度禮教壓抑下滋生的反叛和變態心理,作為“另類”的電影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結果大獲成功。他一生共拍了53部電影,幾乎部部著名,其中《精神病患者》等經典影片,為他贏得世界性的聲譽。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懸念大師,“現代恐怖片之父”希區柯克。
在自身弱點面前,希區柯克沒有表現出一般人固有的自卑、絕望情緒,而是正視它,把它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登上成功的寶座。
有時,只要處理得當,弱點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