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6日,家住江北區的鐘全勤約了七八個朋友到鐵山坪“余霞農家樂”釣魚。和其他“農家樂”不同的是,這里有一間十余平方米的書屋——“余霞書屋”,窗明幾凈,水泥地面,沒有半點塵埃。在4個木紋色的大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1000冊圖書、30多種報紙和雜志。屋外艷陽高照,一群人在樹蔭下釣魚正歡,6個孩子卻全都老老實實地呆在書屋里看書、畫畫。鐘全勤高興地說:“農家樂飄書香,為我們的休閑生活提供了不一樣的味道。以前我們在農家樂玩,就是打麻將,孩子到處跑。現在,不僅孩子有了好去處,大人也能靜下心來翻幾頁書,提升了度假休閑的品質。”
除了前來休閑的市民,附近村民更是經常走進這個辦在農民家里的書屋,讀書看報。
像“余霞書屋”這樣的農家書屋,重慶已有1363個。據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雷平介紹,今年4月,重慶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全面啟動以來,截至9月底,全市已落實配套經費340萬元,建成農家書屋1363個,配備圖書140多萬冊、期刊2.88萬冊、書柜2800余個、雜志柜1400余個,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
把書屋辦進“農家樂”,則是江北區的新鮮事。江北區文廣新局局長王海虎介紹說,實施農家書屋工程以來,江北區不僅在64個社區、39個行政村建立了農家書屋,而且在余霞、李昌文、胡登梅等15戶農民家建起了書屋,其中幾戶將書屋設進了自己經營的農家樂。遍地開花的農家書屋,有效地緩解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老大難問題。
在鐵山坪村藥材合作社的“昌文書屋”里,已經有26戶人在這里開戶辦理借閱證,每戶一本的借閱證,詳細地記錄著農民借書還書的情況。
10月10日,剛吃過午飯的村民段前碧拿著一本《受人歡迎的交際法》還書來了。她自覺地把書放回書架,在借閱證上規范地填寫好還書時間,又認真地在書架上翻看其他書。“我讀小學的孫女最喜歡來這里看書了,一放學就往這里跑。”在借書證上,記錄著孫女淦敏借閱過的書名:《生物學》、《學與玩》、《戰神》、《海洋萬象》等。“以前孩子放學回家,沒事就圍著大人看打麻將,現在有書屋了,她有時在這里看書要看到晚上10點才舍得回家。”段前碧說起書屋就直夸好。
在書屋的一角,村民淦玉明也帶著她才4歲多的小孫孫來看書。她認真地翻閱著《健康指南》雜志,不時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在家帶孫子的淦玉明每天除了忙農活,就是做飯、帶孩子,有了書屋后,她經常來翻看一些烹飪類和衛生健康方面的書。“看書好,看了書,能長知識呢。”她說,看到有意思的東西,她還會和丈夫交流。
家里種了七八十棵梨樹的李陽秀半個月里就借了5本書,全是關于梨樹種植、果樹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前幾月果樹總鬧病害,現在按照書上的介紹,很多問題都可以自己動手解決了。”有了這些書,李陽秀仿佛找到了種好梨樹的鑰匙。
書屋的管理者李昌文已經習慣了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她義務地承擔起圖書管理員的責任。因為是合作社的社長,她不僅免費貢獻出本可出租的房間,失去了每月100元的租金收入,還必須守在屋里為讀書的人提供服務。書架每天要擦,地板每天要拖,還要免費為前來看書的村民提供茶水。村民來看書,多是晚上,住得近的村民經常看書看到10點鐘。“每個月光是電就要多用好多度。”但李昌文并無怨言,因為這個書屋不僅改變了很多村民的生活,也慢慢改變著她的生活。沒有書屋前,李昌文每天下午的活動就是打麻將。有了書屋,就有了責任,還更新了打發時間的方式。她笑呵呵地說:“有了書屋,我就戒了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