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官員因為經濟問題而鋃鐺入獄,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市民對他深感同情,并自發地到監獄探望。調查結果發現,探望者的一種普遍心態,就是認為此人為官時“敢負責,善做事”。這種“貪官不臭”現象,值得反思。
明明是一個貪官,一些群眾卻對其有好感,而且到獄中探望,這太不符合常理了。然而,這種現象的背后,卻反映出老百姓對官員“敢負責、善做事”的向往。
有一些官員,雖然沒有什么嚴重的經濟問題,但思想和作風問題卻很嚴重,他們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負責,或者因為不學無術而不善于做事,結果為官一任,卻不能造福一方,庸庸碌碌,只求安全著陸,混到退休,就萬事大吉。這些官員的表現,從小處說,是不負責任,從大處說,是不作為,是失職,其危害并不亞于貪官,也可以說是另一種貪官:他們雖然沒有貪污金錢,但貪污了別人的機會,貪污了地方的發展,貪污了人民的長遠利益。
正是因為這樣的官員大量存在,一些雖然貪污卻“敢負責、善做事”的官員,反而贏得一些老百姓的好感,以至于倒臺后,有的群眾還為他們感到惋惜,這種“貪官不臭”現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如果都是壞官,一種是“敢負責、善做事”的貪官,一種是不貪污腐敗卻不敢負責、不善做事的庸官,老百姓選擇前者,當然無可非議。如果有更多的官員,既不貪污腐敗,又敢負責、善做事,筆者堅信,老百姓一定會作出新的選擇。
有錢先盡著老百姓 姬建民
走進河南省盧氏縣委大院,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土坯房。在這些土坯房里,盧氏縣委一任接著一任,辦公已有50多年,而該縣財政收入兩年前就已超億元,建一所新辦公大樓不成問題,但盧氏縣委領導卻認為:“有了錢還是先盡著老百姓,房子修修還能用,盡快改善山區人民的生存環境要比蓋縣委辦公大樓迫切得多、緊要得多。”
時下,一些地方有錢了,認為日子好過了,便大興土木,修建豪華樓堂館所。一時間,狀似美國白宮的河南鄭州惠濟區政府辦公樓、僅10名工作人員卻有四五十間帶衛生間’超大面積辦公室的山西忻州煤礦安監局辦公樓等拔地而起。這些豪華大樓與盧氏縣委大院形成了鮮明對比,凸現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話題:有錢先往哪里花?
怎么花錢,看似小事,卻事關和諧社會建設,事關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因此絕不是一件小事。如果有錢不盡著老百姓花,不花在老百姓身上,錢再多也沒用。群眾說得好:“富政府,窮百姓,如沙上建塔;富百姓,廉政府,如泰山穩固。”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把辦公設施統一到土壞房上去,但有錢先盡著老百姓,卻涉及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在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一以貫之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心希望讓“有錢先盡著老百姓”這句雖樸實卻蘊含真理的話,成為公共財政的一個準則。
“文山會海\"為何“越消越腫” 高福生
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普遍要求削文山、填會海,并發文進行規范,但“文山會海”并不領情,仍然“增肥”,于是再發文,再消腫,效果依然不明顯,甚至有些地方陷入了“越消越腫”的怪圈。
要走出這個怪圈,必須找準這種頑癥的癥結。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對“文山會海”青睞有加,一是把它當成了一種政治資本。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自己能不能在電視上有影,廣播里有聲,報紙上有名;二是把它當成了一種工作方法。有些干部拿不出什么新舉措,只好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三是患上了“文件會議依賴癥”。少數干部感到不開會、不發文,似乎就對工作不夠重視,只有開了會、發了文。心里才踏實。
其實,我們缺少的不是文件和制度,而是缺少嚴格按照文件和制度狠抓落實的執行力。當務之急,一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為契機,把主要精力凝聚在辦大事、好事和實事上,以身作則,把“一級講給一級聽”變成“一級干給一級看”,把“層層開會抓開會”變成“層層落實抓落實”;二是開展輿論監督,定期對那些長、多、濫的會議和假、大、空的文件“評選曝光”。只有讓各級領導干部真正遠離“文件秀”、“會議秀”,擺脫“文件會議依賴癥”,“文山會海”才會走出“越消越腫”的惡性循環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