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新 要素流 城鄉活
主持人:黃佳渝
讓生產要素在城鄉“流”起來
(主持人語)
鄉村離城市遠不遠?不遠。出城沒幾里,就是廣闊的農村。
城市離鄉村遠不遠?很遠。在不少“城里人”的頭腦中,“農村”仿佛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城市和鄉村的差距有多大?
“當我們看到嚴冬坐在四面透風的危房教室上課的孩子,他們的小臉小手凍得青紫時;當我們看到一年級的孩子要走十幾里山路上學,多數孩子僅有一小瓶咸菜作為一周的下飯菜時;當我們看到孩子們喝的是從稻田里舀的水,買不起書包只好雙手抱著書本回家時……我們的眼睛模糊了。”這是一位政協委員的肺腑之言,也是對農村與城市之間巨大差距的生動注解。
一份資料顯示:3個農民消費才相當于1個市民,2/3的農民只消費了1/3的社會商品;農業只占GDP的15%,占財政收入只有3%……有專家指出,按照“馬太效應”理論,城鄉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要破除城鄉之間的“馬太效應”,實現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就必須捅破城鄉之間的那層隔膜:在資源稟賦低的國情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下,長期以來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城市—工業—市民和農村—農業—農民的格局,城鄉分治,導致城鄉在兩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下運行,城鄉之間產品不能平等交易,要素流動不暢。
實踐證明,越是有效率與充滿活力的經濟,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就越強。
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旨所在,就是要讓一切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產品,都可以按照人本的思想和逐利的原則,在增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流動起來,并且實現不同市場主體、不同要素所有者在競爭起點上的公平。
要使這一要旨得以實現,我們就必須打破數十年計劃經濟形成的城鄉分治的制度和機制的種種障礙,通過創新制度和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正如汪洋書記最近在一次調研會上所說,城鄉統籌的核心和成敗在改革,而改革,就是進行制度創新。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區縣已經開始撕開城鄉之間的隔膜,資本、勞動力、土地和產品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勢頭漸顯,雖然這些典型的“噸位”還不大,但已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其迸發出的活力和生機……
機制創新是保障,要素流動是核心,城鄉互贏是我們期盼的結果。
于是,有了這期“特別策劃”的主題:機制新,要素流,城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