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藝術宮殿、洞穴科學博物館——芙蓉洞;南國第一牧原——仙女山;世界最大的天生硚群——天生三硚;水上喀斯特森林——芙蓉江;世界自然遺產——后坪天坑……”今年8月25日,在2007首屆中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暨戶外休閑產業發展論壇上,武隆縣縣長郭忠亮向中外客人介紹武隆旅游景點時如數家珍。
一個只有40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在被稱作“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惡劣生存環境中,竟然從一個芙蓉洞起家,制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武隆效應”,其成功秘訣是什么?
“不斷引進投資機構,改造旅游投資資本結構,增強旅游發展核心動力。”該縣旅游局副局長毛錫梅一語中的。
1993年5月,武隆人發現了后來被譽為“世界奇觀”的芙蓉洞。武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優秀的旅游資源,僅用了6個月時間便實現了當年發現、當年論證、當年規劃、當年開工、當年開放。
1994年,芙蓉洞景區接待游客達1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00萬元。
芙蓉洞的成功開發,初步顯現出“開發一個洞,搞活一個縣”的“武隆效應”。
同年,武隆還開發了芙蓉江漂流、溫泉山莊和以高山牧原為主要特色的仙女山森林公園。
武隆旅游業一舉成名,一時間,游客如織,實現了武隆旅游從無到有的第一次飛躍,奠定了旅游業作為武隆縣域經濟基礎產業的地位,也讓武隆人在旅游業上掘得了“第一桶金”。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矛盾和困難也接踵而至,不斷地考驗著武隆旅游這頭‘牛犢’。”縣旅游局黨組書記呂勁松向筆者介紹,1996年至1998年期間,由于總體上受宏觀經濟緊縮、消費需求下降以及旅游景點單一、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影響,武隆旅游發展開始“降溫”,走勢平緩。
為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武隆縣加大了旅游景區的開發力度:新開發仙女山森林公園、黃柏渡漂流、芙蓉江等景點。然而在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新旅游景區不斷開發的表面繁榮后面,危機也悄然而至。
政府“包辦”烙印十分明顯的武隆縣旅游開發公司,其全額貸款和國有企業共有的實際,使公司一度管理混亂,包袱沉重,收不抵支,負債率高達120%。市場開發等“米”下鍋,武隆旅游開發公司淪為金融機構的“義工”。
思路決定出路。面對困難,武隆果斷提出“招標引進民營企業、分片開發武隆旅游”的新思路。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縣上下一片“叫罵”聲,“敗家子”、“不負責任”等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但武隆縣委、縣政府一班人認為不創新、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條。在當時有爭議的情況下,武隆貼出了一張頗具創意的“招商榜”——條件:償還4000萬元的債務,并且每年向武隆縣上交100萬元。回報:武隆將芙蓉洞和仙女山兩大旅游片區40年的開發經營權轉讓給企業。
消息發布后,多家主城民營企業爭相搶奪,最終,以搞房產和賽車為主的重慶長松集團占得先機,搶先入駐仙女山。在隨后的第二年,以同樣的方式,華邦集團也接管了芙蓉洞景區。
思路一變天寬地闊。民間資本的進入從根本上激發了武隆旅游的活力,推動武隆旅游業進入發展快車道。1999年到2006年間,兩大民營企業先后投入資金近4億元進行旅游開發,芙蓉洞、天生三硚、仙女山先后創建為三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芙蓉江也成功申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隨著企業的市場化運作,“芙蓉仙女、夢幻武隆”聲名鶴起。從2000年至2006年,武隆游客接待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旅游業平均每年向財政交納稅收遠遠超過100萬元,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縣GDP的16.7%。旅游業的興起直接帶動了餐飲、娛樂、休閑、特色產業等配套產業的發展,旅游區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980元,與轉讓時相比增長了4倍。
在民營資本的舞動下,“武隆效應”充分發酵:從1994年芙蓉洞的開發一舉成名到2007年世界自然遺產桂冠加冕,從當初的12萬人次到目前年接待130萬人次,從當初的200萬元到如今年收入超過1.3億元,短短的13年時間,憑借資本之舞,武隆旅游一躍成為重慶旅游業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