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大力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06.3萬人,其中一半以上轉移到市外務工經商,達361.5萬人;市內轉移344.8萬人,占48.8%。
按照勞均5畝耕地標準測算,我市農村尚有約200多萬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這仍然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
如何激活農村勞動力要素,讓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實現有序轉移,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四個途徑著力。
——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勞務輸入地職業培訓體系,失業農民工與城鎮下崗職工享受同等再就業培訓政策。鼓勵城鎮企業與職業教育機構合作,開展訂單式農民工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在政府支持下,鼓勵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社會化、市場化,構建政府、企業、個人承擔不同比例的培訓費用分擔機制。
——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就業管理體制,將農村勞動力納入各級勞動部門就業管理范疇,與城鎮勞動力通盤考慮,總體規劃,改變只管市民不管農民的局面。健全完善市、區縣、鄉鎮三級就業信息平臺,培育打造勞務品牌,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將農民工納入城鎮就業服務體系,提供與城鎮居民同等的職業技能鑒定和從業引導等服務,促進農民工在城鎮穩定就業。
——建立健全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制度。針對農民工多從事高風險、高強度工種的現實,強力推行農民工工傷和大病醫療保險,特別是在建筑業和采掘業,企業必須為所有農民工購買工傷保險。針對農民工家庭養老的現狀,建立健全以農村承包地收益為基礎的農民工補充養老保險制度。針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外出務工農民就醫之間的矛盾,探索建立“一個平臺、兩套標準、城鄉統籌、均衡服務”的城鄉居民醫保模式。
——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的財政支持力度,將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創新農民工管理服務體制,建立以流入地為主、以流出地為輔的農民工管理和服務新體制,將農民工納入流入地公共服務發展規劃通盤考慮,統籌解決。
(作者單位:重慶市委財經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