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6日,墊江澄溪鎮鑼鼓喧天,彩旗飄揚。這天是重客隆澄溪連鎖超市開張的日子,來自附近各鄉鎮的村民將占地850平方米的超市圍得水泄不通,7000多種琳瑯滿目的商品讓鄉親們應接不暇。
“哎呀,比平時趕場氣派多了,和城里的一模一樣哈!”“同一品牌比外面還賣得便宜些呢!”鄉親們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像這樣熱鬧的場面,公司總經理冉耀東已經不止經歷一次了。
可在幾年前,他眼中的重客隆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重客隆是重慶百貨站(集團)的一家下屬國有企業。1995年,重客隆開始經營超市,由于國有企業體制的弊端,重客隆發展緩慢,在主城區僅有一家門店。在新世紀、重百超市異軍突起之后,重客隆超市曾一度關閉。
2000年,重客隆進行了改制,由重慶商務集團控股80%,重新定位于零售連鎖企業。
這時,除了新世紀超市、重百超市,家樂福、中百倉儲、易初蓮花、麥德龍、好又多等紛紛落戶重慶,重客隆如何才能從中殺出一條血路?
那時,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流產品出國,二流產品進城,假冒偽劣產品到農村。農村深受假冒偽劣產品之害,鄉親們迫切需要貨真價實的產品。重客隆領導班子抓住這一現實需求,劍走偏鋒,提出了“以發展小店為主,以發展鄉鎮、社區店為主,以經營食品和百貨為主”的戰略思路。
于是,重客隆以退為進,主動退出主城區一級商圈,把“戰火”燒到了鄉村、居民區等競爭力較薄弱的地域。
2000年9月,重客隆兩路連鎖店在渝北區隆重開業,走出了“邁向農村”的第一步。當年,這個不聲不響的“小店”就以創利60余萬元的佳績取得了成功。
繼兩路店之后,2001年重客隆公司又先后在黃桷坪、大石壩和彈子石社區連續開了三個連鎖店。這一年,公司年利潤首次突破了百萬元大關,重客隆順利轉型,初步嘗試“鄉鎮建連鎖”的經營之路。
2005年,重慶市商委啟動了“千村百鎮”雙建工程,即鄉鎮建連鎖超市,村社建放心商店。重客隆抓住這一難得機遇,積極攻關,同年6月,重客隆成為重慶市主城區唯一被國家商務部批準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企業。
既然是試點,就不能按常規出牌。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一次重客隆有關人士到武隆調研。在一個村里,走了十幾里路才看見一家個體經營者開的小店,店面小,到處都是蛛網、灰塵,貨物雜亂堆放,很多貨物一拿就是一手灰。
能不能將這些“游兵散將”收編為“正規軍”?經過查閱相關資料,重客隆決定引入沿海成功的經營模式,用“便利店連鎖加盟”方式收編這些“街邊店”。
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凡在當地有經商經驗和熱情的個體經營者,可以自己的門面加盟成為重客隆的便民店。重客隆負責裝修、提供貨架、規劃經營門類、辦理各種證照、定期給予經營指導,而經營者只需要交付一定的經營保證金。同時,為保證貨源,減少庫存,重客隆決定產品從生產企業直接進入便利店。武隆這些店在成為重客隆的便民店后,柜上擺放上了和城里一模一樣的商品,其銷售額很快都翻了一倍。
2006年底,重客隆發展連鎖超市49家,其中鄉鎮區縣28個、主城社區店21個,連鎖公司的銷售額已由2000年最初的200余萬元,上升到2005年的4.2億元;年利潤由最初的50余萬元,上升到2004年的330萬元。以鄉鎮為中心的經營之路越走越順。
便民超店和連鎖超市就像一個個點,有了這些點,才會形成連通這些點的線。“工業產品下鄉,農副產品進城”便在這些“點”之間起承轉合,流動不止。
重客隆通過貼牌的方式,讓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直接進入重客隆的各大連鎖超市,如南川的方竹筍、涪陵的榨菜、石柱的海椒等。這種直接流通的方式,降低了農產品的準入門檻,使農產品進城的成本降低,使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更加暢通。
同時,重客隆還直接向農戶或專業合作社收購當地鮮活農副產品,如嫩苞谷、新花生、野菜等,通過配送貨物的返空車運送回城,滿足了城鎮對綠色鮮活產品的需要,并為企業節省30%的運輸成本。
今年,重客隆已擁有連鎖店近61個,營業面積9萬多平方米;農村便利店400余家;配送中心13000平方米。重客隆的發展速度增幅連續三年保持在40%以上。
網絡布局的形成,使重客隆如一只大掌,抓住了主城區和區縣商品要素流通的綱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