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朋友:
你好!你的所言所感我完全能理解,你對進城的農村人的感受在當今很有代表性。可以說,城市居民和進城農村人住在一幢樓或一個社區,有很強的不適應性。正是這種不適應性,給你和許多城市居民帶來了煩惱、困擾和不安,甚至是憤怒和怨恨,從而會形成對進城農村人的強烈的鄙視心理和排斥心理。
如同我們看農村人一樣,其實農村人也同樣以他們的視角來看待城市居民。
比如,他們在社區住宅內養雞養鴨,在樓道里堆放破爛,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亂丟垃圾、隨意吐痰等,這些行為對于城市居民來說,簡直無法忍受,而對他們來說,卻是太自然不過,因為他們在農村里從來就是這樣生活的。相反,他們不僅看不慣城里人的“嬌氣”、“斯文”,而且看不慣城里人各自的“封閉”、對人客套中的“虛偽”以及各種“可笑的講究”。
對于習慣了粗俗的他們來說,城市的文明是他們的壓力。加之經濟能力低下,所以他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不僅能深刻地感受到強烈的被排斥感和被壓抑感,而且有嚴重的受挫感和危機感。這表明,他們對于城里人,也有極強的不適應性。這種不適應性,會給他們帶來種種嫉妒、焦慮和抑郁,甚至會帶來憤怨和仇恨,從而形成對城里人的對抗心理和仇視心理。
而這些,都勢必會影響雙方的工作和生活,影響社區以及整個城市的和諧,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城鄉的統籌。
兩類人從意識到行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兩種“社會化的結果”。
社會化是個人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人同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范、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和社會心理以及行為方式的過程。城里人是城市社會化的結果,而農村人是農村社會化的結果。兩種社會化的結果,必然導致兩類不同的社會角色,形成兩類不同的社會知覺、社會態度和社會影響。
社會心理學認為,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是早期社會化,成人期的社會化是繼續社會化,因社會急劇變化,對個人重新進行的社會化是再社會化。因此,對同時住在同一城市里的城里人和農村人來說,都面臨著繼續社會化或再社會化的問題。用通俗的話來說,雙方都面臨著重新適應和改變的問題。兩類人要做到相互適應并發生一定的改變,是很難的,甚至是很痛苦的。
農村人進城,這是社會大趨勢。作為城鄉統籌綜合配套的試驗區,大量的農村人將涌入城市,雖然這一過程很痛苦,但我們必須坦然面對。
作為城里人,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老用“有色眼鏡”去看農村人,既要看到他們的短處,也要看到他們的長處。農村人吃苦耐勞,做事踏實,對人真誠善良,說話風趣幽默。說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一則笑話:“有個城里人到鄉下玩,正高興時一農民喊到,同志?熏你踩到麥子啦!城里人看看農村人說,沒文化,這叫踏青;農村人一氣之下把城里人蹬到河里說,這叫踏浪。”當然,農村人也有自身的毛病,對于他們的短處和不足,我們要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責難;多一分同情,少一分刁難;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怨恨。
其次,潛移默化地用城市的文明去影響他們。是的,進城的農村人確實有一些不良習氣,但我們要相信環境是可以改變一切的。無數事實證明,許多農村人來城市,幾年后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其中好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后來變得幾乎和城里人一樣,甚至變得比城里人還城里人。
再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和他們和諧相處,如可以主動和他們打招呼,表示友好,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某些問題。當你和他們建立某種友好關系后,你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可愛之處。在這次百年一遇的洪災面前,南岸區“陽光公寓”里的農村人就向城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搶運貨物,背送老人,還打出了“幫助城里人渡過難關”的標語,委實讓城里人感動。這個事例說明,城里人和農村人完全可以成為“一家人”。
當然,作為進城的農村人,也需要去適應城市的規范,再也不能由著性子去干一些不符合城市要求的粗俗之事,要以“新市民”的標準要求自己,發揮吃苦耐勞、抗挫能力強的優勢,加強自身素質修養,平穩地度過“城市適應期”,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城市人。
總之,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城市里或同一社區里,低頭不見抬頭見,那么就應該相互體諒、互相理解,“既來之,則安之”嘛。不管城里人還是農村人,其實,大家都是一家人,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重慶心理咨詢專家、朱美云心理咨詢所所長 朱美云
200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