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0日中午,烈日當空,綦江縣丁山鎮鄉村公路邊站臺上,村民余明霞正在等候公共汽車。一會兒,一輛車身印有“村村通”字樣的嶄新的客車駛進站臺,車門打開,一股涼氣飄了出來。“空調車,真安逸!”坐上車,余明霞高興地說。
這是綦江縣統籌城鄉發展,在全市率先實施農村客運改革、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的一個縮影。
2005年底,綦江成為我市農村客運試點縣。為徹底破解“農民出行難”問題,縣交通局大膽地改變了過去客運班車“定線、定點、定班”的運行方式,將全縣19個鎮劃分為5大片區,實行片區公司化經營。每一個片區內,客運企業可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場鎮的客流變化,靈活調度車輛。
“這樣就能有效地節約和調劑運力,最大限度滿足百姓出行。”對實行這種模式的好處,該縣交管所負責人舉例說,“如果今天東溪鎮趕場,就把更多的車調到東溪,明天趕水鎮趕場,就把車調到趕水。”
然而即使這樣,仍有80%的農村客運線路基本上是虧損經營。如何調動農村客運企業的積極性呢?
為此,縣里出臺了優惠政策:凡經營農村客運的企業,搭配一些高速公路線路和城市公交線路,以豐補欠。在具體實施中,運管部門把涉及綦江—重慶、綦江—遵義、綦江—萬盛等跨省區、跨縣際,以及涉及高速公路沿線的8條客運“熱線”,與全縣農村客運“冷線”進行搭配,劃分給在綦江從事客運的營運企業。同時,市級相關部門和綦江縣政府也對部分農村客運車輛實行稅費優惠,企業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筆者在丁山鎮看到,公路旁的站臺既有站牌、遮陽篷,還有塑料座椅,看上去和主城區的公交站臺沒多大區別。“這是專門到主城拍了照片,拿回來復制的,一個站臺就要一萬多元。”經營該線路的冠忠綦江公司村村通客運站站長沈耀林稱。此外,該公司還選用了每輛10多萬元,“底盤高、骨架硬、存放貨物空間大”的客車用于農村客運。
“這條鄉村公路已經修好兩年多了,以前沒有客運班車,只有坐‘摩的’、‘面包車’,不安全,還漫天要價。”余明霞告訴筆者,以前從東溪到丁山,坐“摩的”要10元,現在坐空調車只要4元。
從爬坡上坎、肩挑背磨到在家門口坐客車出行,這是綦江農民最近幾年中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據綦江縣交通局負責人介紹,到目前為止,全縣已開通農村客運線路113條,全縣75萬農民中,已有60萬人可以在家門口乘坐客車出行。
“我們過去到趕水,走路要花半天時間。現在坐車,不到1個小時就到了。”趕水鎮官田村農民田茂乾說,“早上7點鐘,我們就可以坐上第一班車出山啰。”
為了讓村民坐上客車,綦江縣已累計投入1280萬元,新修鄉村公路280公里,改建鄉村公路860公里。據綦江縣交管所有關人員介紹,農村公交的多數車型是全國最新型的農村客運空調豪華客車,還配有ABS裝置,車上的駕駛員和乘務員均統一著裝,實行普通話服務。
有了快捷方便的客車,當地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8月17日凌晨4時許,綦江縣古南鎮松榜村。村民陸祥恒在家人的協助下,把剛剛從地里挖出來的近100公斤生姜挑到村頭公路邊。他準備搭車把這些生姜趕早送到縣城的批發市場去交易。
“2004年以前,我賣姜完全靠肩挑。”回憶起以前賣姜的日子,54歲的陸祥恒感慨萬千:那時候,每到生姜收獲季節,就是最苦最累的日子。為了趕在每天早上5點鐘前進行交易,他在當天晚上12點,就得挑著50多公斤生姜,走3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往批發市場。
而今,有了公交車后,陸祥恒做起生姜生意得心應手。2006年,他將生姜種植規模擴大,年產3500公斤生姜,收入近萬元。“現在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真是托了公共汽車的福啊!”陸祥恒笑著說。
“原來村民賣菜到縣城基本靠走,耗時3個多小時,現在趕車半個小時就到了。”古南鎮松榜村支書盧祥榮掰著指頭說,“自從村里通上公交車后,全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已從原來的100多畝擴大到350多畝,僅靠蔬菜一項,村民就可增收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