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每次在您身邊聽您講話,我都感到那么親切。我心想,如果我從小就有一位您這樣的媽媽,我現在又該是怎樣的啊?……”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這是一名未成年罪犯用淚、用情寫給“法官媽媽”劉健紅的心聲。在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法官劉健紅多年的少年刑事審判工作中,她的道理、她的真情、她的智慧讓一顆顆本已灰暗、陰冷甚至狂暴的心回復了理性,讓一雙雙茫然、無助的眼睛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犯罪的孩子也是孩子,使他們知罪、認罪、悔罪是我的職責,幫助他們、鼓勵他們、愛他們是我的良知。作為法官,也作為母親,他們是我心里的傷痛,是我眼前的羔羊,更是我肩上的擔子,我放不下他們……教他們做好人,就是我在做人。”
從事少年刑事審判工作近10年,每當說起那些她審理過的未成年罪犯,劉健紅都百感交集:“作為法官,我必須秉公執法,但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做好人。”審案時,針對每個未成年罪犯的情況,她選擇不同的突破口,讓他們認罪、伏法。
未成年犯郭某在鄉親們眼里是個十惡不赦的逆子。僅因為厭惡父母的嘮叨,他在父母的食物里下了“毒鼠強”,致父死亡,母親因搶救及時生還。劉健紅注意到一個細節:郭某看見父母中毒后非常難受又不忍心,找來了醫生為父母救治。她相信,這個孩子只是一時氣迷心竅,他與父母之間的親情仍然存在。
庭審中,郭某一直低著頭,懨懨的,一副懊悔難言的樣子。
休庭后,劉健紅走到他身邊:“有什么心事?”
郭某慢慢抬起頭,沒說話,眼淚簌簌掉下。原來,郭某見母親一直沒有給他寫信,以為母親因為自己的不孝不認他了,背著很重的精神包袱,根本無法好好悔改。“我幫你與你的母親聯系,告訴她你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母親總是心疼孩子的,她一定會給你寫信,好嗎?”郭某眼里多了些期盼。之后,劉健紅通過各種方式多次與郭某的母親聯系,向郭某的母親講述了她兒子現在的狀況和深深懊悔的心情。在劉法官的勸導下,母親終于給兒子寫來了信。郭某心里對劉法官有說不盡的感激,向劉法官表示一定認真改造,爭取早日回到母親身邊。
劉健紅的抽屜里保存著一份小檔案,里面記錄著她宣判過的很多未成年罪犯的資料,對于他們改造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她更是記在心里。審判之余,她常通過書信和孩子們交流思想。有空時,她帶著小禮物到管教所回訪:小郭過生日母親不能來,劉法官專程送來生活和學習用品;小劉要出獄了,劉法官為他準備好了送給媽媽的禮物;小吳在管教所里想參加自學考試,劉法官購買了輔導書送到他手里;了解到小劉、小李以前曾學習過繪畫和舞蹈,劉法官便給她們送去繪畫教材和工具,并向管教所藝術團推薦……
這群曾經犯罪的孩子們見到劉法官就像見到自己的親人,都習慣叫她“法官媽媽”。每次,劉健紅來到管教所,孩子們總是滿懷欣喜地迎接她。“我前幾天得表揚了!”“我的減刑材料已經報上去了!”……從那一個個好消息里,從那一雙雙閃動著光芒的眼睛里,劉健紅見到了他們對未來的信心。“這是對我所做一切最好的獎勵啊!”劉健紅說。
就這樣,劉健紅讓200多名失足的孩子獲得了新生;她所審理和幫教的未成年罪犯沒有一個再犯罪。她先后榮獲重慶市“保護未成年人先進個人”、重慶市“十佳女法官”的稱號,她所在的合議庭多次被最高人民法院、重慶市評為“優秀青年維權崗”、“保護未成年人先進集體”。
“在法庭上,未成年被告既是被告人,又是學生,檢控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國家對他們的指責。但是法庭對他們來說還意味著課堂,讓他們學做人、做好人,才會使我主持的審判更有意義!”
劉健紅認為,通過審判,讓這些未成年被告人明白國家法律的莊嚴、生命財產的不可侵犯和人生的價值才是更重要的。
“我對不起被害人,也對不起我的爸爸媽媽……”最后陳述時,4名未成年女被告人沒有再為自己辯解,而是流下了悔恨的淚水。這是劉健紅審理大渡口區劉某、李某某等4名未成年被告人搶劫案中的一幕。
但這4名被告人剛走上法庭時,面對被害人和自己的父母卻沒有絲毫的愧疚和罪惡感,對公訴人、辯護人的提問全不好好回答。看著這些對自己的罪行毫不在乎的稚嫩臉龐,劉健紅仿佛看見自己的孩子犯錯一樣痛心。
法庭教育階段,劉健紅輕聲問劉某:“你為什么會參與搶劫?”
劉某沉默了,低下頭不說話。
“爸爸、媽媽對你好嗎?”劉健紅繼續問。
“好,我爸爸、媽媽離婚了,我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是下崗工人,收入不高,但還是經常會給我錢。”
“那你為什么還會去搶呢?”
劉某猶豫了一會兒,說:“因為媽媽愛嘮叨,我覺得很煩,媽媽越不讓我做的事情,我越要去做。”她一邊說一邊把頭埋得更深了。
此時,旁聽席上隱隱傳來劉某母親的哭聲,劉某惶恐地轉頭看了媽媽一眼。劉健紅隨即問道:“你知道這樣做,你爸爸、媽媽會很傷心嗎?”劉某哭了起來,沒有再回答。在場的其他3名被告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回頭望望自己的父母,也哭了。
庭審結束時,4名被告人轉過身,向著被害人和自己父母深深彎下了腰,父母們也哭了,劉某的父親看著孩子說:“沒教育好你,我們也有責任,好好改造,爸媽等你回家。”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休庭后,劉法官微笑著悄悄用手拭去了眼角的淚花。
劉健紅辦理每一件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時,始終堅持“寓教于審”,做到查明犯罪事實與查明犯罪原因相結合,審理判處與教育感化相結合,讓法庭審理同時成為感化、教育孩子們的法制課堂。
在劉健紅從事少年刑事審判工作的6年里,她一共審結了一、二審案件及減刑、假釋案件等共計1000余件,無一超審限和錯案。
“家庭是孩子人性和愛心的孵化器,社會是孩子正義與良知的供給站。希望家長們能給予孩子保質的愛;更希望我們都來為孩子們鋪上一條健康的路!”
在審判庭,劉健紅是個閑不住的人,她經常想出各種做好審判延伸工作的好辦法。
“我們要用法官的職能,與家庭、學校、社會攜起手來,共同做好涉及未成年人的工作。不但要感化、挽救失足的孩子,還要共同教育好更多的孩子。”劉健紅常給大家這樣說。她同合議庭的同志們一起到巴南區花溪鎮政府,召開研討預防青少年犯罪對策座談會,座談會上,來自當地各單位代表就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結合少年刑事審判的相關案例,總結了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從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學校、社會4個方面提出了“三位一體”的防范措施。她還參加了重慶市市直機關黨工委與重慶電視臺拍攝的反映未成年人犯罪與判后幫教的系列電視劇。
“同學們在遇到不法侵害的時候,一定要以機智的方法躲避侵害。我不提倡你們去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搏斗。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要慌,然后設法擺脫或向四周呼救,或拔打‘110’報警……”這是劉健紅在重慶渝中高級職業學校和巴南區一品鎮中心小學講法制課時,給同學們提出的未成年人應如何加強自我防范的幾項措施之一。
盛夏8月的一個下午,6點多鐘了,夕陽的余暉里,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的院牌泛著光,成功審理完又一起案件的劉健紅走出法院大門,滿足的笑臉被這金光映照著,溫暖而又圣潔。
“其實我也沒有做什么偉大的事情,”她總是這樣笑著說,“我只是將做母親的感情放在做法官的事業中,以愛換愛,以心交心。”
“以愛換愛,以心交心”,也許,這就是平凡人創造的偉大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