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重慶銅梁縣安居鎮扎龍藝人傅泉太,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盛名對于傅泉太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藝人,已不能在心里激起一絲漣漪。他說:“要堅持守住傳統民間藝術的精髓,注定要走一條清貧、寂寞的人生之路。這是我這一輩子的領悟?!?/p>
癡迷
1934年,傅泉太出生在銅梁縣安居鎮一個貧困農民家庭。讀小學的時候,傅泉太就顯示出了藝術方面的天賦,他是學校小有名氣的“畫家”,督學常常叫他去幫忙辦墻報、畫宣傳畫。
安居鎮依山傍水,是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古鎮。那時,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場鎮必然舞龍、舞獅熱鬧一番,彩扎龍、獅出自安居鎮上“迎龍門”老街的作坊。每天放學,傅泉太就從這里經過??吹皆埨舷壬钍鲕幋髦匣ㄧR,虔誠地一筆一筆把龍身藻飾得活靈活現,傅泉太的腳步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拴住了。
一天,回到家里,傅泉太瞞著父親找來一個大胡蘿卜,就著煤油燈,一夜精雕細琢,一個“胡蘿卜龍”從他的手中“蹦”了出來:獅子口、金魚尾,張牙舞爪,神態威嚴。清晨,傅泉太用棕葉將“胡蘿卜龍”拴起來,下插竹筷。上學路上,他叫上幾個小伙伴,一路走來一路把玩“胡蘿卜龍”。街上行人見了,禁不住夸獎“這娃兒真精靈!”傅泉太這個當時還不到10歲的小孩,感到自己就是大年初一那些玩龍的漢子,風光極了。
1952年,還在讀初中二年級的傅泉太,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合川師范美工科學習,曾先后師從唐銀仙、周北溪先生。唐銀仙先生還特意引薦傅泉太跟紙扎工藝造詣頗深的唐父學習。傅泉太對工藝美術如饑似渴。一次,父親從家鄉匯過來5毛錢,本想讓已很久未沾油葷的傅泉太買份肉吃。傅泉太深知家中窘境,他哪里舍得“打牙祭”,毫不猶豫地把5毛錢悉數用來買了美術顏料。
師范校畢業后,傅泉太被分配到合川一所條件相當好的小學任教。憑著渾身靈性和干勁,傅泉太很快升任教導主任,代理校長,還當選人大代表。正當同事們都在嫉妒他這位教育界的“紅人”時,傅泉太卻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之中:職位越來越高,離自己熱愛的紙扎事業卻越來越遠。不顧家人反對,他做出了驚人的舉動——1963年,他向有關方面提交申請,擬調到銅梁川劇團從事工藝美術工作,發揮自己的專長。但申請被決然“槍斃”了。傅泉太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來了個“自動離職”,放棄了正式干部的身份,讓自己成了位名副其實的民間藝人。從那以后,安居,這個從來不乏藝術氣質的千年古鎮,又多了位在街頭掛牌刻印、寫字、作畫、搞彩扎的藝人。
輝煌
龍,一度被認為是封建帝王的象征,在沉寂了多年之后,1980年元旦,銅梁文化館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小心翼翼地嘗試扎了一條大龍玩舞。當天,縣城萬人空巷,爭睹這一多年未見的奇觀。以此為標志,久違的龍舞又回到了銅梁民間。
1984年4月,建國35周年“國慶大典總指揮部”著手在全國物色龍舞品種。經重慶市文化部門介紹,指揮部的同志直接趕赴銅梁。縣里立即組織二坪蔣玉霖、安居傅泉太、涼水周場安“銅梁龍三大流派”齊聚一堂,趕制進京銅梁龍樣品,“三大流派”經過激烈爭論、磨合,最終扎制了一條長達70米,胸徑80厘米的大龍樣品。傅泉太堅持的竹扎代替紙貼龍齒、綢褙代替棉紙裱皮等工藝被吸納。這條龍于5月初運抵首都,與各地樣品龍同臺競技。專家們通過認真比較,最終一致認定銅梁龍為無可挑剔的首選品種!在隨后舉行的國慶大典上,銅梁龍占盡風光,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贊譽為“銅梁人民的奇特想像力和高超技藝的杰作”。
銅梁龍一炮走紅后,各地購龍和演出訂單絡繹不絕。1984年11月,由縣文化部門牽頭,傅泉太向財政借資1000元,在安居鎮創辦了集體性質的“銅梁民間紙扎工藝廠”。該廠集合“三大流派”,傅泉太挑起廠長重任。工廠最紅火的時候,有30余位工人,國內各大省市甚至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紛紛發來訂單。傅泉太一邊管理廠務,一邊手把手教導徒弟,日子過得很充實。1985年,傅泉太和李述軒老先生先后受邀到重慶造紙廠、望江機械廠、西南鋁加工廠等處扎彩龍、做龍燈。原來,“亞太地區青年友好會見”活動當年在重慶舉辦。那些來自銅梁民間藝人之手的彩龍和龍燈一亮相,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固守
可是好景不長。1986年,“三大流派”終因意見不合分道揚鑣,紙扎廠被迫解體。
一番痛定思痛,傅泉太決定獨立支撐。恰在這時,“重慶與世界”燈會辦高薪聘請他出任設計辦公室主任,從事燈飾設計方面的工作。傅泉太認為畢竟“專業不對口”,拒絕了。其實,他心里明白,紙扎工藝已經融入了自己的骨髓,由不得他作出別的什么選擇。隨后,他對外宣告,成立“銅梁縣民間彩扎工藝廠”,繼續扎龍藝術。工藝廠沒有場地,他就把自己家里當成了作坊。沒有人力,他就招集老伴和兩個女兒、兩個兒子,逼他們當自己的工人。
轉瞬十多年過去了,傅泉太固守著清貧,固守著他的彩扎工藝。
他知道,銅梁龍燈正在形成產業,扎龍工廠和龍舞藝術團相繼成立了上百個,市場一片繁榮的景象。官方公布的數據是每年2000多萬元的收入。他還了解到,一些工廠已經不再用手工彩繪,而改用省時省心的機器噴涂;不再采用民彩反復藻飾七、八層,而僅用兩三種廣告色;不再以竹篾、鉛絲固定曲線,而是用塑料填充……傅泉太也不禁反觀自己。這些年來,他一直堅持在繼承中創新。早在扎龍藝術廠成立之初,傅泉太就對龍燈紙扎工藝探索出了世人公認的“十大改進”,其產品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優質產品證書》。此后,他又首創了彩扎鳳、猴、孔雀等,其彩扎小龍屢屢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國際嘉賓。但是,一直以來,對傳統藻扎中的精華,傅泉太奉為至尊,不敢有所改動。他想到,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導致自己產量不高,年利潤不過一兩萬元,僅夠維持生活所需和添置扎龍材料。
對此,73歲的傅泉太老人似乎心如止水:“我‘下海’不可謂不早,別人‘下?!紦屏舜箦X,我‘下?!瘏s只能勉強糊口,但我活得開心。這就是‘民間藝人’!”傅泉太十分認真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