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如何在這個課題上下功夫?潼南縣“減少農民”的路徑思考,值得我市廣大農業縣參考和借鑒。
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塊試驗田,潼南既有同時處在一小時經濟圈和川渝經濟合作區內的特殊性,又具有西部農業大縣各項特質的代表性。客觀分析潼南縣情,我們不難發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在城市和工業,難點在農村和農業,關鍵在減少農民。
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潼南有79萬農村人口,而耕地總面積僅為10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約1.3畝。在現有條件下,農民要靠自己的承包地經營來縮小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實現全面小康,壓力是巨大的。因此,我們必須轉移農民、減少農民,通過減小“分母”來增加農民的人均耕地占有量,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城鄉產業發展的協調互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農業人口基數大、增量多,農業產業發展中勞動力資源過剩的現象日益突出,潼南常年農村富余勞動力達40余萬人。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沿海和周邊城市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勞動力短缺已顯端倪。要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城鄉產業的協調發展,必須把農民逐步轉化為產業工人,轉化為市民。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減少農民應緊緊抓住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戰略機遇,統籌兼顧,著眼長遠。堅持“兩頭走”,依靠教育減少新生代農民;堅持“雙向轉”,依靠勞務轉移減少青壯年農民;堅持“多渠道”,依靠社會保障減少老年農民。
新生代:依靠教育“兩頭走”跳出農門,減少明天的農民
減少農民,要抓源頭。我國農村人口多,農業人口自然增長基數大,重慶全市有近1500萬農村常住人口,按自然增長率3.4‰計算,每年農村將新增5萬人。減少農民,必須著眼長遠,從“娃娃”抓起,通過有效途徑將農民新生代逐漸“轉非”,減少明天的農民。而教育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學習知識、掌握本領、跳出“農門”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民提高素質、拓展就業空間、減少總數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關鍵性舉措。為此,我們應重點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突破口,堅持“兩頭走”減少農民。
一是走高等教育之路,減少農民。高等教育是農村孩子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鍛造成才的大熔爐,也是農村學子由農村走入城鎮的理想途徑。促進農村學生走高等教育之路,要抓好“兩個著力”。著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增強潼南農村孩子升入高等學校的競爭力。當前,投入不足和師資短缺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兩只“攔路虎”,應建立中央、市級和縣級投入相結合的農村教育長期投入機制,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建立經常性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大力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條件,用政策杠桿調節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優化農村教師結構,提高潼南農村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著力建立農村助學機制,保障貧困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重點實施財政幫扶,確保所有學生順利完成義務教育;對考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重點實施社會和政府聯合扶持,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專項基金,確保考入的學生“一個都不少”地進入學校完成學業。
二是走職業教育之路,減少農民。職業教育是未能進入高等學校的孩子由農村進入城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要采取“兩建”、“一引”,推進農村職業教育。一是建立潼南“完全職業教育”制度,對未考入上一級學校的初中或高中畢業生,一律納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政府給予學習補助,優先提供就業崗位。二是建立勞務品牌,立足自身實際,壯大勞務經濟。近年,潼南利用遠榮職業學校,大力打造“潼南縫紉工”勞務品牌,如今已有千名潼南農民遠渡重洋,到美國、約旦、斐濟等國掙錢。三是引進一批知名度高、實力強的大型職業教育學校,建立職業教育基地,依托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就業渠道,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推進勞務培訓、轉移工作,逐步減少農民。
青壯年:依靠勞務“雙向轉”走出農門,分流今天的農民
減少農民,要抓重點。青壯年農民,是農民的主體,是社會勞動力的中堅,是今天的農民。應按照“農民——產業工人——市民”的轉化過程,引導、幫助青壯年農民實現“雙向轉”,即外出轉移和就地轉化,鼓勵農民外出務工掙錢、本地創業“轉非”,分流農民。
一是外出轉移減少農民。以“三建”為抓手,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民。首先,建立勞務轉移綠色通道。以縣勞務經濟局為中心,一端設立鎮鄉和村勞務信息機構,一端建立勞務中介公司和就業企業聯系機制,打造“鎮村勞務信息交換——縣勞務經濟局統攬——中介機構配合——招工企業用人”的零障礙勞務轉移通道,逐步形成政府牽線、中介搭橋、能人帶領的外出務工新格局。其次,建立潼南勞務轉移服務平臺。建立運行高效、熱情周到、功能完備的勞務輸出服務窗口,開設潼南民工24小時服務熱線,為勞務人員提供包括用工信息、證照辦理、勞動權益維護、政策法規咨詢等多種服務。組織開展“提升式、訂單式、招生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發展“訂單”勞務,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命中率”。第三,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機制。降低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門檻,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限制性政策,以及面向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的各種不合理證卡辦理和不合理收費,一視同仁地制定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政策規定,把農村富余勞動力信息與城內待業人員信息一起納入就業范圍統一考慮。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登記制度,建立城鄉統籌的用工管理制度,保障城鄉勞動者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權益。
二是就地轉化減少農民。鼓勵農民通過自主創業走出農村,大力打造“潼南人經濟”。一要鼓勵“走出去”。鼓勵率先富起來的“拔尖戶”大膽走出農村,引導他們辦企業、搞經營,進入城鎮。例如,引導蔬菜種植戶向蔬菜經營戶轉變,種糧大戶向糧食加工、經營戶轉變。二要努力“請回來”。一部分務工人員在外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積累了一定資金。要本著“輸出勞動力、迎回生產力”的理念,把這些人請回來,建立“回鄉創業園”,形成一人創業、帶出一批、富有一方的就地創業、就業新格局。三要大膽“求突破”。要突破現有土地制度,建立“一地兩制”的新型土地制度,就是在保證國家或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不變和土地使用性質不變的前提下,農民對所承包土地有著高度的自治權,包括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權利。以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促進規模化生產,引導農民擺脫土地束縛,促進轉化為產業工人、城鎮居民。突破現有戶籍管理制度,清除農民轉市民“攔路虎”,逐步向城鄉戶籍一體化過渡。
老一代:依靠保障“多渠道”離開農門,消化昨天的農民
減少農民,要抓關鍵。老一輩農民年齡大、知識陳舊、觀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新觀念相對較差,發家致富的本領較弱,依田戀土的情結較濃。他們是我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的難點,也是關鍵。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多渠道逐漸消化這些昨天的農民。
一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應通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大力招商引資,擴大增量。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抓住產業梯度轉移重要機遇,發揮自身產業優勢,采取專業招商、集團招商、領導招商、駐地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招商引資,擴大工業經濟。加速企業擴張,盤活存量。引導本地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幫助企業引入技改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新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搞活商貿流通,增加總量。大力建設專業化市場,構建現代物流網絡,引進大型商場和連鎖超市,推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增加三產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二是探索建立保障新體制,為老年農民提供多渠道保障。建立新型土地保障體制。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老年農民將土地交給土地流轉中心對外經營,政府有傾向性地把老年農民的土地,投入到有長期穩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具有較大增值潛力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中,保障這些農民的收益。建立立體式社會保障機制。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把相對困難的農村老年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把老年農民全部免費納入醫療保險;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低門檻、廣覆蓋”,引導老年農民全部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解決后顧之憂。建立進城購房補貼機制。引導老年農民進入農村新社區、進城鎮,對自愿進入城鎮購房的老年農民,政府實行一次性補貼,減免各項購房稅、費。建立分層導引轉移機制。對家庭相對殷實的老年農民,引導其進入城鎮安享晚年;對大多數老年農民,鼓勵入住新型農民社區;對相對困難的老年農民,引導入住幸福院,逐步離開農村。
(作者系中共潼南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