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葛是寬廣的,重重疊疊似九重簾幕;九重葛是熱情的,輕輕一沾就攀滿全身;九重葛是不凋落的,花期幾乎占據了四季……胸懷寬廣,對人熱情,激情持久,有什么植物能夠和貌似平凡的九重葛媲美呢?
——題記
家的感召
2006年年初,重慶市女子勞教所的民警從媒體上看到一些志愿者組織在拯救生命、搶險救災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便想在所內成立一個志愿者愛心組織。
其實,民警們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長期以來,勞教學員都是社會各界志愿者幫扶的對象。如果成立一個勞教學員參與的愛心組織,也許能讓她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心靈得到凈化,樹立自信,從而增添改造的動力和生活的勇氣。
4月,在司法局團委的牽頭下,名為“九重葛愛心工作組”的志愿者組織成立了。它的職責主要是對一些輕微違法的學員進行幫教、感化,對一些弱勢人員、群體進行捐助。
一如九重葛三片繽紛美麗的苞片,參加這個組織的100多名人員主要也由三方組成:女子勞教所的民警,表現較好的勞教學員,勞教學員中的藝術團人員。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設立愛心基金……一項項工作順利開展起來。
2007年春節,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女勞教所的許多學員也忙著和親人團聚。但一些“三無”(無通訊、無匯款、無親屬)學員卻無家可歸,看到別人喜慶熱鬧的場面,她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她們落寞的眼神,愛心工作組決定給她們一個溫暖的“家”,利用愛心基金,給這些學員買生活用品、過年禮品。一個叫穆世渝的學員收到禮物后,流著熱淚說:“我是個無家可歸的人,年年過年,都是眼巴巴地看著別人高興。今年,我也有了家。”
愛的傳遞
愛心工作組時時關注著從所里出去學員的情況,適時伸出援助之手。
2006年11月,40多歲的王曉容被解教,重新回到社會。她曾因吸毒、販毒,兩次進入該所勞教,在里面度過了10多年光陰。丈夫與她離婚,帶著兒子離去,她這次出來最想見的就是在丈夫那里生活的兒子。然而,她一回到母親家中就得到一個使她幾乎昏厥的消息:兒子被醫院確診為尿毒癥,需要換腎。
王曉容急急地向前夫家趕去。當她看到兒子面色蒼白、渾身浮腫躺在病床上時,這個在10多年的鐵窗生涯中從沒流過淚的母親,第一次哭倒在兒子病床前。她恨自己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在勞教時,她聽說兒子學會了駕駛,還曾夢見兒子開車來勞教所接她回家呢。她還有很多話要告訴兒子,未來的生活要靠兒子才能支撐下去。她要用自己的腎挽救兒子的性命,但高昂的手術費用對靠低保維持生計的一家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她絕望了。
女勞教所的民警在報上看到了王曉容兒子的消息,決定伸出援助之手。于是,愛心工作組向全所民警和勞教學員發出捐款倡議,但捐款對于換腎需要的10多萬元來說猶如杯水車薪。2007年4月,由愛心工作組的負責人肖麗警官帶頭,女勞教所的民警分成15個小組,和勞教學員藝術團一起在解放碑、觀音橋、沙坪壩、南坪的步行街流動募捐。志愿者的熱情倡議、藝術團的精彩演出很快吸引了大批群眾駐足傾聽、觀看,很快就募集到了換腎的費用。
8月13日,從王曉容那傳來了好消息:她的兒子已換腎成功,即將出院。
對此,勞教所的學員也深受教育。學員黃之蘭發自內心地感嘆:“是愛心工作組將王曉容的兒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王曉容從原來一個六親不認、冷漠無情的吸毒者,變成了為兒子換腎四處奔波的偉大母親,是黨和政府挽救了她。我要好好接受教育,爭取早日出去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回報社會
愛心工作組的凝聚力越來越強,隊伍越來越龐大。一些解教出去的人員仍然不愿脫離這個組織,繼續為社會奉獻著自己的愛心。
愛心工作組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愛心輻射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潼南縣永勝鎮小學條件十分艱苦,有許多貧困學生。一名叫唐新的小學生,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每天早晨4點多鐘就起床,往離家7公里的學校趕,午飯是自己帶米來學校煮,放學回到家已很晚了。她長這么大連縣城都沒有去過。由于無錢讀書,她輟學兩年。愛心工作組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便組織志愿者捐款、捐物。2006年6月1日,愛心工作組帶著藝術團成員和一部分志愿者來到這個學校,向學生捐獻學習用具、新衣服、助學金等,唐新又重新回到了學校。
“我仍然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許多勞教學員受到了感召,積極要求加入愛心工作組,有的提早出獄,到社會上繼續幫助他人。
九重葛的花啊,正越開越好,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