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風雨,半個世紀歷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戰火、斗爭、分離轉眼都成為歷練兩人感情的磨刀石,讓兩個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他和妻子之間沒有花前月下,沒有甜言蜜語,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靈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舉手投足都是渾然天成的呵護,水到渠成的愛意。
他,在“11·27”大屠殺中從渣滓洞死里逃生,是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者,風風火火的熱血青年。
她,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是胸懷坦蕩、熱情奔放的窈窕淑女。
在重慶市總工會舉辦的周末職工交際舞會上,他第一次牽起她的手,滑向舞池。她活潑的笑容、隨著舞步一顫一顫的小辮,深深烙印在他腦中。于是,這一曲“亦步亦趨”的舞步,一跳就是50載。
50年的風雨,半個世紀歷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戰火、斗爭、分離轉眼都成為歷練兩人感情的磨刀石,讓兩個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
2007年8月,和順山莊老年公寓,當年的翩翩少年已是滿臉滄桑的82歲老者,他就是孫重,其老伴陳潔也已75歲。
看見老伴坐在硬板床邊,孫重趕緊說,坐這個椅子舒服些;老伴剛接受采訪,他又端來一盅茶水遞到老伴手里。他說,他和妻子之間沒有花前月下,沒有甜言蜜語,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靈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舉手投足都是渾然天成的呵護,水到渠成的愛意。
遙想當年,志同道合結良緣……房子、家具都是單位提供的,但這并不妨礙兩個人的幸福
解放前,孫重是重慶順昌鐵工廠的一名中共地下黨員,為了放開手腳干革命,孫重把父母送到了武漢,卻一直不敢提個人問題:他總怕自己有個閃失,害了妻子一輩子。
時間一晃就到了1954年,在重慶市總工會工作的孫重,在一次周末舞會上認識了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陳潔。陳潔的談吐、文化品位、氣質風度吸引了他。經過大半年的了解,孫重鄭重地向陳潔表白:“我們可不可以一起安個家?”于是1956年,志同道合的兩人喜結良緣。簡單的手續、簡單的儀式,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個屋檐下。房子、家具都是單位的,但這并不妨礙兩個人的幸福。他們看重的是兩個人心靈的契合:“不是住在一起就是婚姻,而是要有思想的共鳴、志趣的相投、責任的共擔。”
因平時兩人都要下廠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周末時,夫妻倆才能聚到一起。那時,陳潔最喜歡的就是逛商店買衣服。只要妻子要逛街,連等車都要看書的孫重定會放下手中的書本陪著妻子。不管逛多久,孫重從不抱怨,甘愿“跟班”提包。衣服好不好看,孫重會憑自己的感覺評價,但買與不買都是妻子自己說了算。孫重每個月都把工資悉數交給妻子,身上不留一分錢,只有要出遠門,才向妻子打報告。這在當時成了單位公開的秘密。 “她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我從不約束她。即使買錯了,也不抱怨她花錯了錢。夫妻之間不應該在金錢上斤斤計較。”
在孫重樸實的愛情觀里一直認為,既然是夫妻,就是一個整體,對方快樂了,自己也就快樂了。妻子不是別人拽給自己的,而是自己找的,就有責任讓她快樂。
自由、平等、民主是這個家最深厚的感情基礎。在兩人和諧甜蜜的生活中,愛情的結晶很快就來到這個家。隨之而來的,卻是20余年的政治旋渦,命運的拐點讓兩人的婚姻駛進了一片急流灘涂,在巨大的歷史洪流中,婚姻被無情地沖刷著。
面對左傾路線的錯誤打擊,孫重在一浪又一浪的風浪面前,倔強地挺立
孫重和陳潔的婚姻,滌蕩著歷史的印記,它是一種同志式的大愛。在那個狂飆突進的年代,鋼鐵般的革命力量讓他們沒有時間卿卿我我、兒女情長,他們把愛化為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精神力量。
1957年,時任重慶市建筑工會勞保部長的孫重在反右斗爭中被下放到長壽湖農場勞動鍛煉。他不得不離開妻子和才幾個月大的女兒。
1958年,陳潔受到株連也被下放到南桐礦區青山鄉鍛煉。那時,陳潔已經懷上了第二個孩子。孫重回憶起這件事,至今充滿著苦澀:“那個地方的條件比長壽湖差多了,她懷著孩子,在深山老林,和農民一樣的吃住條件,甚至還要上山挖土、挑肥,我很牽掛她。”孫重唯一能表達對妻子的愛意和愧疚的方式就是,從重慶一直陪著妻子坐敞蓬貨車去青山鄉。分別后,一有時間他就寫信給妻子打氣:“我相信你,你是個能吃苦的人,這些困難你都能克服的。”
兩地遙遙相隔,孫重再見到妻子,已經是一年以后的事。
當妻子寫信告訴他,第二個孩子還沒來得及等她上產床就已生下時,孫重除了得子的高興,更有深深的愧疚,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時候,他沒能陪在身邊。
于是,孫重向單位提出申請,希望把妻子、兒女遷往長壽湖。別人都笑他:“傻帽,下放鍛煉能鍛煉幾年?好好的城市戶口不要,全家跑到農村。”
孫重有他自己的想法,城市戶口固然重要,但怎么也比不了家人團聚的恩愛和快樂,他需要妻子,妻子也需要他,家庭的溫暖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可他哪里知道,長壽湖,他們一呆就是23年。
1959年元旦剛過,孫重收到一張紙條,單位決定撤掉他的干部職務,降低工資級別,開除黨籍。晴天霹靂讓孫重不堪重負,他心里滿是憋屈。陳潔握著他的手說:“你這種人是不會反黨反社會的。我不計較別人怎么說,總會有實事求是的一天。”妻子的信任和支持,讓孫重從沉痛中恢復過來。在長壽湖獅子灘頭,人們又看見兩人“一下班,手牽手,街街走”的幸福背影。
當時,孫重是在長壽湖的島內勞動,而妻子是在島外勞動——養豬,最多一周能團聚一次。因為勞動量大,孫重怕妻子吃不消,就常摸黑劃一個多小時的船,趕到妻子勞動的地方看望她,帶她到外面吃好吃的。
生活是苦的,但時代的粗礪讓孫重沒有時間悲天憫人,他匆忙而倔強地挺立在一浪又一浪的風浪面前,等待它們平息。
“文革”到來,孫重從渣滓洞脫險的經歷成為他沉重的包袱。他被安上了“叛徒”、“特務”、“漏劃右派”三大罪名,陳潔也成了“叛徒老婆”。
夜深人靜時,孫重時常回憶起他在渣滓洞脫險的經歷。那個漆黑的晚上,敵人分別從窗口、門口等地方反復掃射了5次,他因為躺在床上,剛好躲過了槍口。眼看著牢友們倒下,他的心里填滿了痛苦和仇恨。越獄時,因為他剛好跑在中間,幸運地再次和死神擦肩而過。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可現在,孫重痛苦地閉上眼,他需要的僅僅是對他追求信仰事實的認可。
妻子告訴孫重,她被批斗了,造反派把她的雙手扳到背后,揪著頭發把她按在臺上,威脅她:“你的男人是叛徒,你應該跟他劃清界限,和他離婚。”陳潔倔強地說:“離婚可以,你們要拿出他是叛徒的證據!”
聽到這里,孫重緊緊地把妻子擁入懷中。患難的夫妻,他們怎么能把彼此拋棄。怕妻子心里委屈,孫重千方百計開導妻子:“總有一天會還我們清白的,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
陳潔說,這輩子最讓她感動的,莫過于孫重對她的信任,毫無條件、任何時候都有的信任。
在那個充斥著謊言的年代,這對并肩戰斗、不棄不離的夫妻成為別人嫉妒的“靶子”。因為陳潔在島外要負責銷售魚網,不免經常跟異性接觸。于是關于陳潔的流言傳得沸沸揚揚。有時候,是陳潔聽到后委屈地跟丈夫訴苦,有時候,是孫重聽到了當做笑談擺給妻子聽。流言四起的時候,連農場黨委的同志都來找陳潔談話,要她注意個人作風。好幾次,好事者跑來跟孫重說,你妻子在外面跟其他人好上了,我親眼看到的,你還不快去抓現行!孫重總是白對方一眼:“我自己的妻子我知道!”
一家團聚的時候,孫重拉著妻子的手到湖邊散步,他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妻子:“你是什么樣的人,我早就知道了。別人的用心我看得很清楚,你不要管別人怎么說,自己放開手腳干工作,我相信你!”陳潔說,這是孫重對她最大的愛護,這是一個丈夫對妻子尊嚴和人格的最大尊重。
同志式的充滿革命使命的愛情,一直緊緊地連著孫重和陳潔,讓他們走過了時代的大風大雨。等到“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孫重和陳潔都已到了天命之年。
最美的夕陽,“和順”的“山莊”,孫重總笑著說:“能為你分擔,我干什么都不累。”
經受了逃亡、禁閉、批斗,九死一生的孫重和陳潔,如連理枝般更加緊密地生長在一起。
結婚26年之后,黨中央平反了各種冤假錯案,夫妻倆終于盼到了能天天相守的安靜日子。三個孩子都在讀大學,夫妻倆也調回了重慶市總工會,家安在牛角沱的單位宿舍。每逢周六,夫妻倆就親親熱熱手拉手到上清寺的向陽電影院看電影。“不管電影是什么內容,我們都看。這樣的二人世界太難得了,我們只想安安靜靜地呆在一起。”孫重回憶起那時的時光,一臉的幸福。
1985年,孫重離休了。精力充沛的他,又當起了市工會機關老年體協的副會長,一時間老年體育活動被他搞得風風火火。
1993年,陳潔也退休了。在聊天中,陳潔聽到朋友說“重慶太差勁了,連門鈴都要從浙江買進”,她不以為然地說:“做門鈴我們也行。”于是學過電工學的陳潔萌生了自己搞門鈴廠的想法。
跟孫重提起這個想法后,孫重只是簡潔地問陳潔:“你有把握嗎?”陳潔點點頭,這事就算通過了。而那時家里的經濟不寬裕,甚至還借有外債。
陳潔只好向單位借來6萬元錢作為門鈴廠的啟動資金。從門鈴的設計、采購、銷售全部由陳潔一手操持。
看老伴太辛苦,孫重主動陪陳潔去防盜門廠調研,大川防盜門廠、美心防盜門廠、巴蜀防盜門廠……一周內,孫重陪她走了個遍。那時,孫重身體狀況很差,幾乎每個月都要輸水,可他很愿意為妻子做點什么。“其實門鈴方面的專業知識他什么也不懂,跟我一起出去,他也不會向對方提什么問題,他只是想陪著我,在精神上支持我。”陳潔十分動情地說。
一次,陳潔在外采購,加工廠通知材料用完,需要馬上將門鈴的電磁片送來。頂著火紅的烈日,已經快70歲的孫重坐了半天時間的車,將材料拿到裝配地點。晚上回家后,看到孫重疲憊的樣子,陳潔很是心疼。這樣的雪中送炭有過很多次,孫重卻總笑著說:“能為你分擔,我干什么都不累。”
門鈴廠風風火火地搞起來了,還小有贏利。
因為一直住在單位的職工宿舍,地處主城,空氣質量不好,孫重身體時常出現問題。5年前,已經77歲高齡的孫重又想到一個主意,希望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健康的養生環境。于是經過數次實地調研,孫重和老伴陳潔一起,創辦了“和順山莊”老年公寓。現在山莊已價值逾百萬元。
在沙坪壩中梁鎮毛山峽村的一個山林中,紅墻褐瓦的山莊在綠色的掩映下,格外醒目。陽光、空氣和水都潔凈充足的山莊里,孫重和陳潔共同操持著:日常事務由陳潔打理,孫重則經常給入住的老人們講一些養生的經驗。
陳潔說,在山莊里,住了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婦,丈夫患上直腸癌,妻子陪著他在山莊里安靜地療養。清晨、黃昏都能看到老兩口手拉手出去散步的情景。一個月下來,丈夫的癌細胞減少了15%。
“山莊是老人養生的地方,我更希望這里充滿了愛,有愛就能創造奇跡。”孫重緊緊拉著老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