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燭光]
同學們,你們知道“數字”嗎?或許你看到這個問題,一下子會想到數學課里的內容,不過今天我們要講一講數字在習作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許多同學認為,數字是非常枯燥的,可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作者巧妙地安排,往往會讓這些簡單的數字顯現出神奇的光彩,在表達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一首小詩是這樣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雖然這首詩只有20個字,而且數字就占去了一半,可是從詩句中我們不難領略到詩句描繪出的美麗的山村景色。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杜甫的《絕句》一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中的“兩個”、“一行”、“千秋”、“萬里”都是由數字組成的詞語,它們對偶工整,使所描繪的畫面動靜結合,充滿生機。像這樣的含有數字的詩文還有許許多多。
除了古代的詩人能夠巧妙地運用這些數字,現代人寫作中也非常注重數字的使用。不妨我們自己整理一下,含有數字的成語你究竟知道多少?試著寫在積累筆記中,體會一下它們的妙用!
還有如:《太陽》一文中,曾經寫道:“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么遠,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們看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因為太陽離地球太遠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么大。
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六千攝氏度,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汽;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三千倍。”
試想,如果把這些句中的數字去掉,我們還能準確地抓住太陽的特點嗎?
《我的戰友邱少云》中寫道:“這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也沒出聲呻吟。”雖然是簡單而重復的數字,卻讓我們深刻地體會了這位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
通過上面的一個個實例,我們不難發現,恰當地運用數字會讓習作的表達更具體、更準確。除了上面的例子,像我們介紹一些物品、建筑等方面的習作也會經常使用到數字。隨著知識的積累,我們還會知道,數字在文章中有時是“實指”,有時還是“虛指”,它們的作用還有著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