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般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那么如何閱讀散文呢?關鍵是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來研究文章的內容和寫法。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理清材料。散文取材自由廣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各種人物及自然現象等等,無一不是擷取的對象,所以在閱讀散文時,首先要弄清一篇散文寫了哪些具體材料,并弄懂作者是怎樣利用材料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他所要表達的內容。比如,有的散文寫人和事,閱讀時就要注意理清它所敘述的是怎樣的人和事,然后再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有的散文寫景,閱讀時應先弄清文中寫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綜合考慮作者抒發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魯彥的《聽潮》一文,作者緊緊抓住海潮的音響和大海景物變化的特征來描寫,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三幅氣象萬千、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海潮圖,構成了大海獨特而完整的形象,通過對大海的描述,抒發了對大海偉大力量的贊美之情。
二、找出線索。一篇散文寫了許多材料,怎樣才能有機地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呢?這主要靠線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線索比作一條紅線,散文就是“用紅線串連起的珍珠”,這一比喻十分恰當。閱讀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慮文章的線索是什么。例如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寫了五件事,從內容上看,不僅寫到蜜蜂,還寫到農民;從感情上看,文章開頭說不喜歡蜜蜂,后來又說喜歡,乍看起來,文章似乎前后矛盾,中間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難以綴合,可是讀完全文之后細細體會,就覺得是珠聯璧合。這其中的奧妙就在于作者運用了線索,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為線索貫穿了全文。但必須注意的是,有的文章用物或時間的推移或空間的轉換作為線索,形式不一,閱讀時應該加以辨別。
三、找到文眼。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內容的關鍵性的語句,它是散文“神不散”的具體表現。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內容較多,閱讀時難以把握,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個自然段,但在這部分中起總括作用的一句話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就是“文眼”。找到文眼,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運用那么多的筆墨去描寫許多種植物和小動物,又詳寫夏夜聽故事、冬天雪地捕鳥等細物瑣事,目的就在于說明那里是作者兒時的“樂園”?!拔难邸辈灰欢ǘ荚谖恼碌拈_頭,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標題就是文眼,有的不在一處而在幾處,這就要靠自己在閱讀時去仔細體會和歸納。
四、品味語言。散文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優美凝練。優美是指語言清新明快,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凝練是指語言簡潔準確,質樸自然。優美的散文在語言運用上都有獨特之處,閱讀時要善于挖掘體會,細細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鬧”字,用得非常傳神。春天到了,各種花兒競相開放,蜜蜂也趕來“嗡嗡地鬧著”。這“鬧”就是作者的傳神妙筆,通過蜜蜂采蜜時的“鬧”聲,讀者就自然而然地感覺到春意是何等的濃郁,何等的醉人!
總之,閱讀散文要仔細分析研究,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掌握閱讀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