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啼馬嘶鹿鳴聲,雨滴泉流松濤聲,歡歌笑語讀書聲;自然界、人世間,萬籟有聲,聲聲入耳。然而,“聲音”無形無影,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從這個角度來說,“聲音”的描寫比其他事物的描寫似乎要更難些。那么,我們寫作時如何才能描寫好“聲音”,讓筆下的文字有聲有色呢?
摹繪——惟妙惟肖,如聞似聽
巧用“擬聲詞”來摹繪聲音是描寫聲音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常見的方法。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中用“格格格格”摹繪兩少年純真的笑聲,用“嘶嘶嘶嘶”摹繪蟬鳴聲,用“嗡嗡營營”來摹繪蜂鳴聲,用“咚”摹擬石頭落水的聲音;沈石溪的《斑羚飛渡》里用“咩——咩”來摹擬斑羚的鳴叫聲……
描述——引發聯想,激發想象
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導讀者運用生活經驗去展開聯想與想象,從而感悟到描寫的聲音,這也是描寫聲音常用的手法。“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這是曹文軒《孤獨之旅》中一段對“雷聲”的描述,讓你想象到那狂風暴雨的情景,耳邊似乎聽到了隆隆的“雷聲”。
比喻——形象具體,親切可感
恰到好處地運用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來描繪聲音,讓人從形象生動的比喻之中品味到作者筆下的聲音。《在聲音的世界里》作者爐火純青地運用了一組“博喻”,你聽:“肖邦的鋼琴協奏曲如春潮,如月華,如鮮花燦爛,如水銀瀉地。”鋼琴協奏曲的輕重快慢、急緩高低,通過“春潮”“月華”“鮮花燦爛”“水銀瀉地”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你從中去感悟,從而思之得之,如此寫“聲”的確妙不可言。
通感——賦聲以形,歷歷可見
聲本無形,而巧用“通感”這一修辭手法可將人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形容或比喻溝通起來。高明的作者在寫聲時往往巧用“通感”將無形之“聲”化為可見之物——讓你見到栩栩如生之“聲”。劉鶚的《絕唱》(節選自《老殘游記》)里就運用了“通感”描繪王小玉的美妙歌聲:“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這里先用“味覺”(吃人參果)來描繪其歌聲的悅耳動聽,再用“觸覺”(渾身暢快)來表現歌聲之美妙令人心曠神怡,接著又用“視覺”(鋼絲拋入天際)描繪音調之高令人嘆為觀止。用通感描繪聲音化無形為有形,讓人可見、可觸、可感、可品,怎不讓人拍案叫絕呢?
烘托——側面寫聲,如臨其境
描寫聽眾的反應,渲染場面氣氛,從側面來描繪聲音是寫“聲”的又一手法。《絕唱》中寫王小玉演唱完時,就用了“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的描寫,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美妙絕倫。又寫臺下聽眾的議論:“……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詞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聽眾的感受烘托了小玉之歌聲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悅耳,何等的動聽!
側面描寫聲音有如“回音壁”,把所描寫的聲音映射出來,讓讀者從“回音”里品味其聲,這種間接寫聲的烘托藝術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寫所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