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是一個愛國詩人和民主斗士。他在上世紀20年代寫下的這篇《七子之歌》,一方面表現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另一方面也傳達了他堅定地相信這些被分裂掠奪的祖國的領土必將最終回歸的信念。
《七子之歌》由七首獨立的短章組成,它的總的主題體現為每一首詩最后的結句:“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由于每一首詩都是用第一人稱的擬人化手法寫成的,所以他所寫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特色。像《澳門》中的“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是因為它從1553年就被葡萄牙占領,因而連“真名姓”也被改為“媽港”。“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它呼喚有朝一日“生母”仍叫它一聲“澳門”,正是由這一歷史因緣而構成此詩的特色的。
采用擬人化的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報家門,而且極大地增強了一種歸屬感的親情,使每一首詩都灌注著被擄掠的血肉之軀的疼痛感。如《香港》中“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這種刻骨銘心的疼痛呼喊,是擬人化的獨白所取得的強烈藝術效果,也證明了作者在采用這一表現方法時是經過深思熟慮并獨具匠心的。
融歷史感與現實感于一體,是這一組詩的又一大特色。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所孕育的偉大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他們能夠喚起我們強烈的自省意識,也鞭策我們奮發圖強。在《威海衛》中,作者有意地強調了“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而在《臺灣》中“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明顯地表明了有著老子、孔孟先賢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子孫后輩,“我”是不會甘愿屈服外來勢力的凌辱的。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一聲聲沉痛而急迫的呼喊,終于迎來了歷史的回應。如今這一切該回來的,都已經回來。臺灣,與祖國的統一也必將是為期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