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生動、有趣、頗具散文色彩的說明文,它以生動形象、清麗典雅的用詞介紹物候學知識,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其說明語言的生動性、說明順序的條理性值得我們學習。
先說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性。首先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把大自然擬人化,用“大自然的語言”比喻豐富多變的物候現象,既生動地說明了認識、研究物候現象的重要性,又使文章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再如開頭第一段,作者以生動形象的筆觸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說大地“蘇醒過來”是擬人筆法,顯得生動形象。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蘇醒”后的春色。“次第”用得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顯出活潑伶俐。植物的葉是“漸漸變黃”、“簌簌”下落,有聲有色。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都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把大自然寫活了,似乎有了靈性。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概括了四季的更替情況,極其簡潔。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的特征,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第二段中擬人手法的運用,更值得注意:“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唯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再談文章說明的條理性。全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可分為四個部分。這四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說明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接著再以具體現象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方法。第二部分,話題轉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部分也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文章第三部分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文章最后一部分,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要力求生動形象,說明事物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這樣才更有邏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