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高度關注扶貧開發工作,在充分肯定扶貧開發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對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一個加大、兩個提高”(“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貧開發水平”、“逐步提高扶貧標準”)的工作要求,確定了到2020年我國“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的奮斗目標。這既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旗幟和綱領,也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新動力、新機遇和新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顯著下降,貧困地區公共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6年的2148萬,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6年的3550萬,低收入人口占農村人口比例從6.7%下降到3.7%。2006年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28元。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指標已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我國的扶貧開發也面臨著許多新課題、新挑戰。一是貧困人口規模龐大,貧困程度依然很深。截止2006年,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絕對貧困人口尚有2148萬;二是貧困區域發展依然滯后。貧困村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社區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基礎產業建設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很大,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和地方病高發區等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工作成本高,難度大;三是致貧因素日益增多,除了自然風險和個人原因之外,市場風險、生態環境政策等對部分農戶傳統生計的沖擊造成致貧和返貧的比重日益升高。此外,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比較突出;社會發展與扶貧政策實施體系需要完善,減貧效率亟待提高等,都是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
破解新課題、迎接新挑戰,這就需要我們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結合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實際,提出更加符合新時期新要求的工作思路,制定出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目標、措施和辦法,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要把發展作為扶貧開發的第一要務,加快轉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扶貧開發的核心,尊重貧困農民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幫助貧困地區廣大群眾參與扶貧開發,進一步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要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扶貧開發的基本要求,全面推進貧困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實現資源、人口和環境良性循環。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要把統籌兼顧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方法,統籌貧困地區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要把創新機制作為扶貧開發的新要求,善于總結工作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方法,把各方面力量綜合統籌考慮,開創新模式,建立新機制,推動扶貧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全社會開展“大扶貧”的工作態勢。
總之,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就是要全面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增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扶貧開發工作中,開創扶貧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