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認為:
五大特色成就中國減貧事業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在2007年10月30日召開的"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上說,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6年的2148萬,中國的扶貧開發成就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貢獻。市場并不能自動惠及所有人群,單純的經濟增長和普惠性的政策措施并不能解決所有的貧困問題。因而中國政府組織實施了針對貧困人口的專項扶貧開發計劃,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扶貧開發道路,其核心就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全面發展”五大特色的中國式扶貧開發道路。
政府主導:堅持把扶貧開發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將扶貧工作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位置;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的扶貧工作領導機構;實行責任、任務、資金和權力四個到省的扶貧工作責任制和各級政府扶貧工作首長負責制。
社會參與: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動員和組織包括東部沿海省市、各級黨政機關在內的各方面社會力量,參與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
自力更生:鼓勵和支持貧困群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克服"等、靠、要"思想,艱苦奮斗,依靠自身的努力,改變落后面貌。
開發扶貧: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努力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自我累積和自我發展能力。
全面發展:全方位治理貧困,把自然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把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結合起來。例如,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收雜費、書本費等;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
范小建說,這些措施的長期實施,使得貧困地區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2006年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28元。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截至2006年,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絕對貧困人口,加上已解決溫飽但發展水平仍然很低的低收入人口,仍有5698萬,貧困人口規模仍然龐大,貧困程度依然很深,貧困區域發展依然滯后,致貧因素日益增多。
范小建說,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將繼續堅持有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基本經驗,因地制宜制定新的扶貧規劃,實施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提高群眾的收入水平及自我發展能力,使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