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以欠發達地區農村為背景,以江西省浮梁縣為調研對象,圍繞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主題,著眼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將對這一領域作深入地研究#65377;結合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65380;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探討實現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目標的途徑和措施#65377;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多,發展極不平衡,結構很不合理,全國貧困人口還有3000萬之多,大多在邊遠不發達地區,開發難度很大,同時農村經濟發展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不僅在全國范圍內表現為東西部差別,在地方局部表現得也很突出#65377;
為了大致掌握農村人力資源的狀況,我們對浮梁縣的農村勞動力構成和就業方式等情況進行了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抽取了5個村,再在每個村抽出幾戶人家,按照每村8到10戶的樣本量,抽取調查戶60戶;最后以抽取的農戶為單位,對抽中的用戶的每個勞動力進行調查,共調查了309個#65377;本次抽樣對象是以家庭為主的,無論老少都在范圍之內#65377;
本次抽樣調查按戶統計,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的性別#65380;年齡#65380;受教育程度#65380;就業狀況,收入狀況#65380;生活基礎設施和醫療保障等#65377;
一#65380;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人力資源總體狀況
浮梁縣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而絕大多數勞動力又處在農村#65377;本文主要以浮梁縣的一個很具典型的經公橋鎮為研究對象,該鎮總人口為15100人,區域面積為231平方公里,115個村民小組,102個自然村#65377;從問卷調查的樣本看,農村勞動力中,男多女少,男勞動力占52.4%,女性占47.6%#65377;
農村勞動力主要是壯年勞動力,31~40歲的占13.59%?熏41~50歲占16.83%,兩項合計30.42%#65377;16~20歲的占13.59%,16歲以下的占11.65%,60歲以上的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為18.12%#65377;具體情況見圖表1圖表2

2.農村人力資源文化狀況
從調查情況看,有65.54%的農村勞動力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65377;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為:文盲占19.11%,小學文化程度占20.97%,初中文化程度占44.57%,高中文化占5.99%,大專及以上占9.36%#65377;其中文盲數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人,另外大多數從事勞動力的人都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具有高學歷的人大多數是男的,而從事體力勞動的婦女相對也占大多數,這也反映出重男輕女的思想已根深蒂固#65377;有好多女孩上完初中就要面臨到外面去打工,而男生相對就幸運多了,家里會硬撐讓他讀完高中或大學,這一現象在以上幾個村里很普遍#65377;
3.農村人力資源從業類別分布狀況分析
從農村從業人口的行業與職業構成來看,十六大行業中,以采礦業為主的行業格局未改變,大多數婦女從事的是種植業,而且幾乎沒什么收入#65377;在以上幾個村中,純農戶幾乎為零,基本上都是農兼戶和兼農戶#65377;這里我們就以具備勞動能力的人為研究對象,共229人#65377;具體分布情況見表4

由以上可以看出,從事采礦業和外出打工的人達到了一半多,而從事農作物的人占的比例最多,但他們并非以農作物種植為收入來源,因為人均地很少,即使想以此為生計也沒有那么多土地#65377;這種情況會造成許多人雖從事農作物但并沒收入,而且農忙以外的時間都在浪費,這也是導致收入減少的原因之一#65377;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得另謀它路,外出打工,或自己經營等#65377;但由于大多數人缺少其它的技能會成為他們再就業的障礙#65377;
二#65380;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分析
人力資源數量大,質量低,資源配置效率低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數量大勞動力充足,而質量低說明勞動力生產率低,資源配置效率低說明勞動力未盡其所能,大部分勞動力從事種植業,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浪費,由此造成相當一部分人口貧困#65377;下面就從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65380;素質以及資源配置等幾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65377;
1.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由于基礎教育比較薄弱,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遠沒有達到經濟發展的最基本要求,各種文化教育活動較少,導致文盲相對偏高,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在農村很難推廣,從而使農業經營以粗放型為主,經濟效益不高#65377;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也遠遠落后于城鎮水平#65377;
2.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的外部環境不夠寬松#65377;主要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部分重要資源如淡水#65380;耕地#65380;草地等特別短缺,農業資源開發過度,金融資本和技術資本也都處于嚴重不足狀態#65377;沒能高效利用有限的物資和生態資源,使農村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65377;
3.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明顯滯后,農業管理技術型人才培養明顯不能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65377;近幾年來,隨著職高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高等學校擴招的影響,職業中學的生源急劇萎縮,進一步造成了農村實用型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65377;從而形成農村生產技術需要的急劇膨脹與農業技術人才的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65377;
4.傳統保守的思想意識仍然潛伏在人們的思維深處,小農意識依然比較強烈,同時思想的保守#65380;狹隘,使農民對各種信息的把握力不夠#65377;不能很好的處理各種信息,使農民在面對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時,常常做出錯誤的#65380;短視的選擇#65377;在改革開放成為現代世界潮流的新形勢下,大多數農民的思想意識顯得極不符合時代要求#65377;面對這種日新月異的形勢,他們顯得無所適從#65377;
5.人才流動機制和分配機制的欠缺#65377;管理滯后,缺乏激勵機制,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合理流動,配置和使用,從而影響了欠發達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65377;
三#65380;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的收入起著重要的作用#65377;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素質可促進農村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適應新型的生產關系和工具,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65377;還有農民素質的提高可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率,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65377;使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也將發生變化,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65377;
1.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素質,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在發展過程中,農業中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要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就必須讓他們掌握非農產業所必須的基本技能#65377;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技能,越易于為非農產業所吸納#65377;具有較高文化教育程度的農民更容易實現向鄉鎮企業和農村二#65380;三產業的轉移#65377;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業,就可能擴大農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從而也就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65377;
2.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素質,對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進而有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
觀念#65380;思維方式落后,是目前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的主觀因素#65377;特別是部分農民缺乏進取的思想#65380;缺乏開放的市場意識#65380;競爭意識和法律意識#65377;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素質,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培養其開放意識,引導其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由一元式生產向二元式轉變,由小戶經營向集約化#65380;社會化生產發展,從而增產增收#65377;
3.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素質,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多元化有積極的影響
近幾年來,農村二#65380;三產業的收入占農村住戶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逐漸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65377;其中較高素質的農民,商品意識較強擇業范圍較大,來自農村二#65380;三產業的收入也較多#65377;據前面的調查,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戶從事二#65380;三產業的收入是有差別的,受教育越多的農民獲得的收入較多#65377;
在分析促進農民增收系統內各要素作用的時候可知,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為系統內一個最重要#65380;起基礎性#65380;決定性作用的要素,內存于其他所有各要素之中,它如一條神經和主線,貫穿于所有的增收措施與辦法之中#65377;忽視了這個要素,不解決這個基礎性和決定性的大問題,其他各項措施,無論是剩余勞動力轉移#65380;農業產業化經營#65380;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還是城鎮化建設#65380;各項制度#65380;體制的創新與實施,都將困難重重,難以實施#65377;如果離開了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不能有效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其他政策措施將失去基礎和支撐#65377;
四#65380;研究結論與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
1.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存在著數量上供大于求#65380;質量上求大于供的矛盾,同時,結構不合理#65380;分布不均衡#65380;流動效率低等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5377;
2.人力資源開發已成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寶貴財富#65377;在三農問題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不但與農民自身發展的目標相符,而且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65377;人力資源不但決定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而且還可以彌補物質資源的不足#65377;
3.要實現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得從數量#65380;質量和結構三個方面來考慮#65377;農村人力資源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開發,是統籌兼顧結構的基礎#65377;
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而人才資源缺乏,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65377;如何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雄厚的人才資源,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65377;目前,我國低素質的勞動力絕大多數留在農村,形成農村龐大的剩余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現狀將長期存在#65377;
如何將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深度開發成高水平的人才資源,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呢?芽我們有如下的對策和建議:
(1)以教育性開發為基礎,創建學習型農村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人力資本與科技進步,而人力資本的增長與科技進步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因此農村教育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65377;按照面向農村#65380;面向農民#65380;面向農業的方針,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65380;滿足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需要的有效途徑#65377;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本地特點和情況來確定具體辦學模式和途徑,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達到提高知識#65380;技能和創造力的目的#65377;
(2)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現在農民仍然是依賴于土地保障和傳統的子女養老,這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控制人口增長是一個巨大障礙#65377;當前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大社會保險制度#65377;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醫院,現在國家已經實行了農村醫療保障,但只能享受醫藥費用的百分之三十,這對于大多數貧苦農民還是很困難,所以醫療保障還得有進一步的改善#65377;要完善農民土地使用保障制度,提高國家征用土地和建設征用土地的費用,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使減少土地或失去土地的農民有足夠的發展資金,消除農民的擔憂#65377;
(3)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市場制度體系建設
人力資源市場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基礎條件#65377;通過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實現人力資源的動態最優配置,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形式#65377;不但要對農村潛在的人力資源進行大力開發,而且要對農村現有閑置的人力資源實現有效的轉移#65377;要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動態最優配置就要進行各項制度創新#65377;這樣,不僅可以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對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技能也將起到激勵作用,同時還可以弱化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加速農村土地的流轉,實現農村經濟的規模化經營#65377;
綜上所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長期的#65380;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是關系到經濟發展#65380;社會進步#65380;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要各種途徑并用,使開發的效益最大化#65377;
[參考文獻]
[1] 王鋒,周林.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J].蘭州學刊,2006,(3).
[2] 汪發元,劉在洲,樊帆.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開發途徑探討[J].農村經濟,2006,(6).
[3] 楊勵.新農村建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人文社科,2006,(7).
[4] 楊勵.新農村建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人文社科,2006,(7).
[作者簡介]李 濤,男,南昌航空大學副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在讀博士;徐永祥,男,江西社會科學院副編審;潘連鄉,男,江西城市學院教授#65377;
(本文是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6SH36#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