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本文就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以及對策作一闡述。
[關鍵詞] 新農村;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刻的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反映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以及我國總體上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社會小康目標,在堅持發展經濟?熏持續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熏必須始終堅持以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農村文化陣地是農村科學、教育、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和依托,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人口的素質,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還是衡量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為此,我們要從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從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從提高自身素質的狀況來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出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逐步把貧困落后的農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農村。
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生活較為貧乏,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村文化管理中存在著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許多地區“兩館一站”(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的干部隊伍素質較低,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相當嚴重,經常處于“事無人干,人無事干”的兩難窘境。大學畢業生不肯留在村鎮的基層文化單位工作。鄉鎮文化站的管理人員由于受所在鄉鎮黨委、政府領導的制約,缺少管理自主權和創新能力等現象,諸多制約農村精神文化發展的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宏觀調控、建立健全農村文化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加強農村文化管理的干部隊伍建設、依法管理、標本兼治,以保障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廣泛地組織、協調文化工作者及社會各界,支援農村文化活動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活動,進一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廣大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日益富裕的農民迫切希望擁有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目前即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文化活動的內容也大多停留在“節日文化”上。
積極的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結合地域和民俗特點,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農閑時間和農村集市,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一批有專長的農村文藝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文藝團體,鼓勵和支持他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先進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和能力。農村公共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征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組建一批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扎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心連心”等活動,鼓勵城市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以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為基礎?熏掀起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等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等活動,鞏固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培育出新時代的新農民。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這一切都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從各地農村的實踐看,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吹綠了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改變了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為促進農村的文明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重點和難點問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和管理,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踐證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當前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思想的政治工作,提高農民現代文明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的有效渠道,更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體現。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參考文獻]
[1]巫繼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大亮點[EB/OL].新浪財經,2006-01-12.
[2]陳祖煌.建設新農村?押解決“三農”的長遠戰略[N]. 南方日報,2005-12-30.
[3]李昌平.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幾個文題[EB/OL].人民網,2005-11-29.
[4]沈亞軍.WTO與“三農”[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熏2002,(3).
[作者簡介]唐 莉,女,萍鄉市書畫院三級美術師;朱 強,男,萍鄉市文聯三級美術師#6537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