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口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減少以至消滅貧困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65377;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強調,要堅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65377;關注弱勢群體,減少和消除貧困,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65380;落實科學發展觀#65380;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解決的重大問題#65377;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貧困人口的扶助,采取諸多措施,幫助他們脫貧致富#65377;扶貧開發作為緩解和消除貧困#65380;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65377;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邊遠和貧困地區的群眾生活較為貧窮,所需的知識和信息相對來說也比較缺乏,而所需知識和信息缺乏,制約了農村群眾對新知識#65380;新文化的學習和接受,影響了他們生產#65380;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改善#65377;農民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處于弱勢地位,從而造成我國的貧窮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局面#65377;扶貧主要要靠好政策,而有了好政策如果不去落實,也依然是句空話#65377;要使好政策得到落實,還得依靠新聞媒體運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經常性#65380;大力度去傳播#65377;我國目前傳播黨和政府聲音的主渠道是各級黨報#65377;中國目前有中央#65380;省市區#65380;地市州三級黨報,然而農民群眾接觸得最多的黨報可以說是地市級黨報#65377;因此,地市黨報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盡自己之能幫助貧困群體,用新聞來“扶貧”,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構建和諧社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65377;
一#65380;營造扶貧好氛圍
扶貧需要物質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65377;當扶貧開發進入攻堅階段,特別需要強大的社會輿論的參與和支持#65377;只有大多數人都理解到貧困是引發暴力犯罪#65380;種族沖突#65380;社會動蕩等最嚴峻的社會問題的時候,才有可能萌發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伸出參與援助之手,一起消除貧困,走向共同富饒#65377;新聞扶貧正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有效方式之一#65377;利用自己的宣傳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幫困活動,讓生活貧困的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是黨的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堅持新聞工作“三貼近”的具體體現#65377;因此,各級黨報應該充分認識新聞扶貧的重要意義,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要不斷培育新的新聞欄目,進一步拓展新聞扶貧陣地,把新聞扶貧工作辦出特色;要在扶貧先扶志上下功夫,不斷創新扶貧辦法,營造出好的扶貧氛圍,增強發展后勁,走開發式扶貧的路子#65377;在全國各級黨報中,成功地運用“新聞扶貧”的例子數不勝數#65377;
1995年10月,《人民日報》華東版率先提出了“新聞扶貧”#65377;華東版以一縣一個專版的形式,連續地#65380;集中地報道了華東地區5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20幾個#65377;扶貧專版式不僅反映了扶貧的難點和問題,而且突出了扶貧的新思路和新辦法,使人們看到了貧困地區人民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和精神風貌,聽到了被沿海改革大潮湮滅了多年的窮山溝的聲音,改變了貧困山區不出新聞的偏見#65377;
1990年,江西省安福縣橫龍鎮盆形村的農民陳新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江西日報》刊登了許多致富信息,于是他從姐姐那里借了幾百塊錢訂了《江西日報》#65380;《井岡山報》等報刊#65377;報上一則“養藥用昆蟲見效快風險小”的信息令他眼睛一亮,他懷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了黃粉蟲#65380;地鰲蟲#65380;蝎子養殖,并一舉成功#65377;幾年下來,陳新華便成了全市最大的私營養蟲專業戶,還評上了吉安市“十佳農村科技致富能人”,并被推選為縣政協委員#65377;成功后的陳新華萌發了“新聞扶貧”的想法#65377;他選擇本縣有特色和推廣價值的個體戶#65380;專業戶為報道對象,近五年來,先后在《江西日報》等30多家報刊上發表新聞圖片340多幅,據不完全統計,縣內外有340多戶種養加工專業戶以陳新華的新聞圖片為媒,或找到了供求市場,或找到了合作伙伴,走上了致富路#65377;陳新華不僅靠讀報致了富,而且利用報紙為貧困戶致富牽線搭橋的故事,也成為江西日報“新聞扶貧”取得實效的一段佳話#65377;
二#65380;找準扶貧著力點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狀況如何,經濟文化落后的原因何在,擺脫貧困的途徑在哪里,掌握這些情況是搞好“新聞扶貧”宣傳的基礎#65377;
由于歷史#65380;地理#65380;經濟等多種原因,江西老區長期處于比較貧窮#65380;落后的狀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有20%的農村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65377;扶貧開發,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65377;就當前來說,農村能否穩定主要取決于黨的家庭承包經營#65380;減輕農民負擔#65380;扶貧開發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實處#65377;家庭承包經營解決的是農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產資料問題,減輕農民負擔解決的是以農民輕徭薄賦的問題,而扶貧開發則是解決農村中弱勢群體生存能力#65380;生計能力低下的問題#65377;黨中央#65380;國務院的扶貧開發政策,給江西老區人民擺脫貧困提供了機遇#65377;在長期與貧困作斗爭的過程中,他們總結出“扶貧先扶志”#65380;“增強造血功能(開發式扶貧)”#65380;“部門掛鉤扶貧”等扶貧方法和經驗,建立溫飽工程#65380;富民工程#65380;富縣富鄉工程#65380;庫區開發工程和社會扶貧工程等五大扶貧工程,扶貧開發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涌現出一批先進模范人物和集體#65377;這些為新聞宣傳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65377;面對全省扶貧工作的艱巨任務,“新聞扶貧”成為江西省各級黨報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65377;有關扶貧開發題材的宣傳安排,成為每年報道計劃和報道重點中不可缺少的內容#65377;在組織重點采訪#65380;安排重大報道#65380;設置相關專欄的時候,省#65380;市各級黨報始終抓住本省“山區#65380;老區”的特點,充分發揮新聞宣傳指導性作用,根據當地實際,積極向群眾推薦那些因地制宜#65380;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生產經營門類和項目,介紹那些最有利于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能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生產經營方式和做法,宣傳那些長期堅持同貧窮作斗爭#65380;苦干加巧干的典型和經驗,用持久的#65380;又有相當分量的宣傳聲勢,促使“新聞扶貧”活動深深植根于江西這片既貧瘠又富饒的土地#65377;
山西長治地處上黨盆地,全市320萬人口,農民占75%以上#6537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然變化很大,但受客觀自然條件及其它因素制約,仍有5個貧困縣#65380;46個貧困鄉和596個貧困村,有1萬多農戶30多萬人口不達溫飽#65377;長治日報社對農民#65380;農村#65380;農業始終傾注以關愛之情,奉送以脫貧之策,指引以致富之道,激勵以自強之志,是編輯部常抓不懈的報道重點,緊抓不放的宣傳任務#65377;這些年以來,該報組織了3次大的新聞扶貧采訪活動,既報道帶頭富起來的,更注重關注仍然生活貧困的,把他們的苦與憂告訴政府,告訴關愛他們的讀者,呼吁社會各界送愛#65380;送暖#65380;送智#65380;送科技和送信息#65377;他們每月都要推出一至兩版扶貧廣告,為貧困農村和農民提供無償服務,幫助農民推銷土特產品以加快脫貧步伐#65377;總編輯們帶隊下鄉采訪,組織貧困鄉村的系列調查報道,影響大#65380;效果好,推動了市#65380;縣#65380;鄉#65380;村的扶貧聯動#65377;
三#65380;提供扶貧新依據
作為主流媒體的各級黨報,在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65380;傳遞地方政府在貫徹落實上級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具體措施中,因其獨特的指導性#65380;權威性,往往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65377;同時,各級黨報在地方性新聞資源的占有上也有其它報紙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他們在多年的新聞實踐中,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分布在各行各業的通訊員網絡成為地市黨報靈敏預報當地輿情的一個個觸角#65377;他們不僅是黨報的忠實讀者,積極的通訊員#65380;宣傳員,更是黨報貼近實際#65380;貼近生活#65380;貼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報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員#65377;另外,黨報的主要讀者是基層的黨員干部和各類經濟主體的經營#65380;管理者,他們往往擁有較多的管理話語權#65380;知識話語權和時尚話語權#65377;因此,通過各種形式的扶貧報道,探討脫貧方略,為黨和政府提供扶貧決策的新依據,已經成為各級黨報的重要功能之一#65377;
多年來,咸寧日報高舉“新聞扶貧”的旗幟,一方面把當地扶貧開發的重要信息作為新聞線索,認真選擇,優先采寫,重點傳播;另一方面發揮地方報紙接近性強的優勢,在貧困地區增加發行,大量刊載農村致富門路信息,有針對性地向群眾提供同貧困作斗爭的武器#65377;在全區扶貧開發總體布局中,報紙新聞宣傳成為一支活躍的力量,起到了輿論先導#65380;信息傳播和影響決策的作用,受到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65377;近幾年來,咸寧地區通城縣把山地開發推向市場,推廣“公造私營”的做法#65377;這對于缺乏資金的貧困山區來說,有利于鼓勵各個方面投資林特開發,貧困群眾的勞動力因此也可以找到出路#65377;咸寧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這件事的情況調查和通城縣這項工作取得成效的消息#65377;此后又通過報道具體事實來解剖“公造私營”,介紹具體操作方法#65377;這一系列實地調查研究后的報道,既從客觀上反映了當地農村深化改革的實際,更重要的是推薦了一條貧困山區有效配置生產資源的好辦法,讓群眾直接從中受惠#65377;通山縣的大理石#65380;花崗石資源在全省占有突出位置,但由于貧困山區缺資金缺技術,企業管理人員經營水平低等原因,分散的生產經營規模小效益差,資源浪費大#65377;報社記者同當地干部一起深入調查采訪,征求意見,寫出了“通山石材業何處去”一稿,對這個縣的石材業現狀作了剖析,集中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意見,形成了比較系統比較切合實際的觀點#65377;不但當地基層干部群眾受到一定啟發,縣委主要領導也認為問題提得好#65377;從探討脫貧方略,為決策提供依據這個初衷出發,咸寧日報還組織刊發了一些由本地基層干部寫出的#65380;針對性較強的探討文章,總結經驗教訓,引入新的思路,為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獻計獻策#65377;
[作者簡介]陳 艷,女,南昌日報文化體育新聞部#65377;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