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5380;深化完善掛鉤幫扶機制#65377;多年來,江蘇省堅持實行了“五方掛鉤”幫扶措施,即省委#65380;省政府組織各級機關部門#65380;蘇南發達縣(市#65380;區)#65380;省屬大企業#65380;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與蘇北經濟薄弱縣實行“五方掛鉤”幫扶,并將幫扶重心下移到1011個經濟薄弱村#65377;目前,全省參與掛鉤幫扶的部門和單位有1898個#65377;2006年,選派了1095名年輕干部,組成24支“扶貧工作隊”,到蘇北24個縣開展駐村幫扶#65377;其中,有1011名隊員直接到1011個經濟薄弱村擔任駐村扶貧指導員#65377;“扶貧工作隊”使“五方掛鉤”幫扶機制的優勢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充分的發揮#65377;
二#65380;建立健全村結對幫扶機制#65377;積極推動南北掛鉤合作向鄉村延伸,實行發達村(鎮)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65377;目前,全省1011個經濟薄弱村中,已有312個村與蘇南發達村(鎮)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有66個村與本縣發達村(鎮)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開展了各方面合作發展#65377;
三#65380;建立健全村企掛鉤幫扶機制#65377;目前,全省1011個經濟薄弱村中,有616個村已與相關企業建立了掛鉤幫扶關系,大體形成了五種掛鉤幫扶模式:即共籌助困資金#65380;基建資助#65380;智力支持#65380;合作開發方式#65380;產業帶動#65377;
四#65380;建立健全科技扶貧機制#65377;一是建立科技特派員掛鉤制度,開展“千名專家掛千村”活動#65377;二是動員組織大學生到經濟薄弱村任職#65377;實施“一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工程”,選拔1011名應屆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到蘇北經濟薄弱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任期3年#65377;
五#65380;建立健全貧困農戶脫貧長效機制#65377;一是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扶貧#65377;省財政每年都單列省級專項補助資金,重點對1011個經濟薄弱村貧困勞動力實施全額免費培訓#65377;二是堅持項目扶貧到戶,幫助貧困戶發展自己可以主導的各類增收項目,使幫扶工作“把根留住”#65377;三是確保貧困農民充分就業#65377;2006年,全省扶貧系統共培訓貧困勞動力6.48萬人,有6.11萬人實現了轉移就業,轉移就業率達到94%以上#65377;
六#65380;建立健全經濟薄弱村內生發展機制#65377;一是振奮干群精神#65377;二是建好“雙強”班子#65377;三是壯大集體經濟#65377;扶貧工作隊幫扶經濟薄弱村形成的資產,所有權歸村集體,在確保貧困農戶受益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65380;出租#65380;租賃經營#65380;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增加集體收入#65377;四是培育主導產業#65377;幫助每個村都能走出一條以“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為特色的持續發展的產業化經營路子#65377;省幫助每個經濟薄弱縣培育扶持2個以上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給予稅收#65380;貸款貼息優惠政策支持#65377;同時,堅持實行扶貧小額貸款政策,貸款規模已由去年的6億元增加到今年的7億元,重點支持經濟薄弱村發展增收項目#65377;
七#65380;建立健全扶貧資金科學使用機制#65377;第一,確保投向#65377;所有扶貧資金都要確保落實到促進貧困農民增收和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上#65377;第二,嚴格程序#65377;篩選#65380;確定扶貧項目,要做到長期規劃#65380;擇優立項#65380;因地制宜#65380;突出特色#65380;科學論證,廣泛征求受益群眾意見,力求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65377;第三,陽光操作#65377;堅持實行規劃跟著對象走#65380;項目跟著規劃走#65380;資金跟著項目走#65380;監管跟著資金走,嚴格執行扶貧資金報賬制#65380;公示公告制和審計管理#65377;第四,創新思路#65377;按照國務院扶貧辦要求,以各級財政和幫扶單位投入的資金為引導,積極開展建立經濟薄弱村互助合作基金試點工作,吸引更多資源投入扶貧,形成幫扶工作合力#65377;
八#65380;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機制#65377;省各級扶貧部門和扶貧工作隊堅持與社會各方加強溝通聯系,通過加強宣傳和服務工作,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65380;支持#65380;參與扶貧開發#65377;努力形成合力慈善家,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65377;
(本文摘自國務院扶貧辦編發的扶貧工作動態2007年第5期)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