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法國著名學者保羅·郎格朗首先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在我國,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了終身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教育奮斗目標,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的搖籃和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參與對公民的終身教育,滿足人們對信息和知識的需求,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成為終身教育的社會文化場所和重要基地。
圖書館為終身教育服務的優勢
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文獻信息資源是圖書館進行終身教育的物質基礎,載體形式多樣,是印刷與電子文獻、館藏與網絡資源并存。因此,圖書館是收集各種文獻相對完全、相對集中的機構,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項目的啟動,把全國高校圖書館連結為一個整體,真正實現了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優良的學習環境 現代化的圖書館不僅在建筑外觀上典雅簡潔,而且在內部布局上優雅美麗。圖書館的全開架閱覽縮短了讀者與書的距離,電腦化的管理減少了讀者的等待時間,為實施終身教育提供了更加理想的學習場所。
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圖書館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管理。網絡化的管理使文獻信息服務深度、廣度、速度大幅度提高,信息利用的時效性增強,使讀者在極短的時間里、較小的空間內就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還可利用網絡交互式交流平臺,構筑起新的圖書館和讀者的互動關系。
高素質的情報專家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僅具有圖書館專業系統知識,而且還掌握著網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其他學科等知識,能為讀者答疑解惑,是幫助讀者利用信息的導航員,是參與終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這為實施終身教育提供了軟件上的支持。
圖書館為終身教育服務的措施
改變服務理念,完善服務方式。圖書館要不設任何障礙,不受時間、空間、年齡、資歷、職業等條件的限制,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圖書館成為公眾喜愛的、進行終身學習的“無墻大學”。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網上讀者,積極參加遠程教育,興辦“學習中心”等工作模式;憑借自身收集、整理、保存的文獻信息為基礎,深入開發文獻的潛能;采取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服務手段,舉辦各種讀書會、展覽和開展各類知識競賽。為人們進行終身教育提供了多種機會。
加強館際互借,豐富館藏質量。為滿足大眾的不同需求,圖書館不僅要提供大量的德育書籍,還要在技能教育和閑暇教育方面加強館藏建設。改進和完善知識的采集加工、存儲、交流和管理工作,在館藏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方面狠下功夫,改變以往“資源——服務——需求”的被動服務狀況,確立“需求——資源——服務”的主動性服務觀。積極開發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開展各類資源深層次開發,對各種虛擬資源加以利用,有針對性地編制專題書目、文摘和全文數據庫,使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隨意在館內查找、檢索、復制、借閱或上網瀏覽。
推行以人為本,改善圖書館“硬件”和“軟件”環境。為滿足不同文化、年齡層次的讀者需求,開設多樣化的閱覽室,為特殊讀者提供特殊服務;根據讀者借閱特點,制定合適的開放時間,使讀者有限的學習時間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積極采用現代化手段,努力抓好計算機網絡建設,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加強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圖書館建設,保證網上信息的有向有序的流動;在服務中工作人員講究職業道德,接待讀者文明禮貌、耐心細致,做到主動服務、用心服務、創新服務,形成一種全新的服務文化。
培養館員職業精神,加強圖書館的人才培養。今后圖書館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館藏文獻資料和網絡信息。因此,圖書館員不僅要具有較強的業務素質,熟悉和精通圖書館業務,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協調溝通本領,還必須成為先進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傳播者和教育者。把圖書館辦成學習型組織,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包括業務培圳管理,崗薪制管理、激勵和約束機制管理。努力改善圖書館的人才結構,包括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優化個體素質和組織素質,使圖書館團隊成為富有整體實力的團隊。為讀者創造新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信息服務方式,使館員成為知識信息的生產、傳播、擴散利用中的管理員、協調員、導航員。
總之,公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離不開終身教育。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圖書館必須在服務模式和內容上追求多樣化、靈活化、綜合化、優質化,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社會服務功能。圖書館只有與時俱進,不斷轉變服務觀念,調整服務思路,擴大服務范圍,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才能實現服務創新,開創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新局面,使圖書館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