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版物“亞盜版相”
有這樣一些正版書,它們的“長相”被弄得有質量硬傷,看上去慘得像盜版,只是惡劣程度一般比真正盜版低些。
《中國新聞出版報》發表陜西農業雜志社副編審陳蕪川的評論說,根據質量硬傷的種類,亞盜版相可分為物理性亞盜版相和語言性亞盜版相。物理性亞盜版相的表現很多,比如偏包,即封面封底至少有一個在切口處尺寸不夠,使書芯因包不嚴而露出一小溜外沿等。嚴重的是,在印刷和裝訂工藝越來越先進的今天,連真盜版書的印裝質量都越來越接近正版了,而正版書亞盜版相的情況卻有加重趨勢。很遺憾,在編輯和設計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的今天,語言性亞盜版相的情況卻也相當嚴重。
無論是物理性亞盜版相,還是語言性亞盜版相,其危害并不僅僅是那點“小問題”本身,最重要的是,它嚴重損害讀者對你的專業水平和工作態度的信任。
一稿多投
與編輯只認“牛人”有關
《中國青年報》11月15日刊登文章《時評人的責任與操守》,批評一稿多投,訴說編輯選稿的苦衷,言懇意切。
評論人兼愛為此發表評論說,一稿多投引發的編者、作者之戰由來已久,最終似乎是作者取勝,以至某些媒體明言不禁一稿多投。一稿多中,固然可以欣喜,實也引為道德之羞。何況有限的版面,“牛人”們盤踞其上,小寫手屢投不中,即便有“水平高下”之分,但是太多舊面孔也影響了時評界的生態平衡。
編者的著眼點不離“牛人”們,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文字更富于觀賞性,更容易成為焦點或者噱頭。但一個人的視野再廣闊,總有所見不及;一個人的思想再深刻,總有所慮未得。
穩定的作者群,對于初創的欄目,有保證稿源的功能,如果長期以往形成固定的作者圈子,甚至在編者、作者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同盟,如此,不惟欄目的深廣見囿,一稿多投也就難以避免了。
支撐暢銷書的是
商業文化、消費文化
據《北京日報》報道:就在一些傳統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悄然隱身的空當,近來,人們發現,魔幻、恐怖、穿越等虛幻類讀物占據了許多讀者的閱讀生活。有意思的是,他們沉浸在想象世界放逐自己,另一類讀者則在另一個極端跋涉,理財書教人開掘理財智慧和財富夢想,理智而又實際。
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朱健樺認為,這種變遷是大眾心理的變化。從一定角度上講,支撐暢銷書的是商業文化、消費文化。但真正支撐暢銷書的不僅僅是商業之道本身,而是已經改變了解釋角度的社會心理,是人對自己欲望、潛意識被滿足的渴望。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劉擁軍進一步解釋說,現代人生存壓力太大,希望能在光怪陸離的想象中輕松一點,希望能在妖魔鬼怪的虛幻中尋求刺激,從而收獲現實之外的神奇和美。生存空間有限,但神魔之夢是無限的。
“折騰”名著是對文化的羞辱
近年來,解構名著,顛覆正史,戲說人生,制造流行之風似乎正成為一種潮流。四大名著,不僅是我國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義,雖然不至于說動一字就能影響名著的價值,但亂改、Q化、惡搞名著的行為,無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國的文化經典。六小齡童曾說:“名著可以改編,但是要有底線,不能瞎改。”“大話”、“歪說”、“水煮”等惡搞名著經典,不僅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而且敗壞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
張魁興在《中國新聞出版報》發表評論說,不可否認,我們講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文化市場也要遵循游戲規則,不能另類得過了頭。顛覆名著、折騰名著、惡搞名著都是應該唾棄的,借名著的名頭傳播文化垃圾更是堅決不允許的。
引進版圖書的評論缺失
《中國圖書評論》發表李景端的評論文章說,面對全年出版的23萬種圖書,我國現有的圖書評論,真可謂鳳毛麟角。引進版圖書的書評,尤顯缺失。
其原因,一是引進版圖書,大多涉及兩種文字和兩種文化,這對書評作者知識的要求更高了,作者不易找。二是高校和研究機構,通常只教、只研究外國名家的高雅著作,而當今引進版圖書中,卻是大量尚無定論作家的通俗作品或實驗作品,不少學者對它往往不熟悉、不欣賞,以至“不敢”或“不屑”去寫去評。三是書評報酬太低了。
“賈平凹”還是“假平凹”?
名人假博客何時休
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從來不上網,也不懂這個,所以博客的事情一直沒有參與過。”11月21日,作家陳忠實對媒體記者說。事情源于日前國內某知名網站用作家賈平凹、陳忠實的名義開設博客,引來眾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點擊。
隨著博客的風行,名人博客中的“李鬼”越來越多,給名人和網友帶來不少麻煩。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指出,作為服務提供商,博客網站必須保證名人開博行為“屬實”和“自愿”的基本原則。否則,博客運營商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網站擅自為名人開博,是涉嫌侵犯姓名權的。”許多專家指出,在網絡實名制尚未推行之時,更需要網站和網民——特別是網站加強自律,共同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和諧的網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