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之所以流傳幾百年,正是源于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近年國家提出“振興京劇”作為文化建設的國策可謂正得其時。
而振興之務,首在挖掘和創新的基礎,我們編纂《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學苑出版社)的初衷正在于此:將流派劇目演出的瞬間精彩記錄于永恒。現在,有一種理念:繼承與發展。但是,往往是只重視了發展,而忽略了繼承。我們這些編委們非常重視繼承,我們感到現在是在做一種“守成”的工作——將構成流派劇目的諸多元素——記錄在案。諸如每劇的劇情本事、創始人表演特點的提要、劇中人物行當歸屬、服裝扮相、劇本曲文、唱腔譜、伴奏譜、鑼鼓經,以及身段譜等得以再現流派表演風格的內容,都力圖完整地記錄整理出來,為流派藝術的教學和研究提供文字的基礎資料。
有了這樣的信念,我們便開始了編輯組稿工作。這一編輯整理工作,對于京劇劇目的基本建設雖然可謂善舉,但具體做起來卻困難多多。首當其沖的就是劇目的選定,京劇劇目雖稱汗牛充棟,但保存下來的資料卻十分有限。所以我們的劇目整理工作只能從民初以來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開始。遺憾的是這些藝術大師大都已經作古,得到他們的指點和首肯已不可能,為此,我們只能通過其親傳或再傳弟子來進行流派劇目的整理工作,從中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搶救要及時,否則能夠保存下來的精華越來越少,越加難以向歷史向后人交代了。而更難的則是遴選整理者。劇目的全面整理需要全面的人才。我們在組織稿件的過程中發現這樣的人入手頗不易得。
我們在編輯《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過程中,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收錄流派劇目完備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收錄了50余位流派創始人和優秀繼承人擅演的經典劇目220余出,囊括了主要流派的代表性劇目,全方位展現了京劇鼎盛時期的大致面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收入流派最廣、劇目最多、整理最詳備的京劇劇本集。規模之大,實屬空前。
2.整理者陣容強大
整理者主要是流派傳人、后人(如尚派傳人孫明珠,梅派、荀派、徐碧云傳人畢谷云等),著名票友、京劇研究家以及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戲校等學校教學骨干。
3.全本的記錄方式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采用全本的記錄方式(包括劇本、唱腔伴奏、鑼鼓經、身段表演、服裝扮相等)再現流派劇目風貌,票友可拿來現用,劇團可據此排演,學校可以之授課,同時又是珍貴的文獻資料。
4.挖掘出一大批瀕臨失傳的傳統戲
在整理出的220余出劇目中,60%的劇本先前從未出版過,還挖掘出一大批絕跡舞臺多年、瀕臨失傳的傳統戲。
當然,《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的編撰,其目的只是在提供流派劇目作為研究家和后學者的參考借鑒。現在這套“集成”前八集的精裝版已然面市,書中收錄了幾個流派的代表劇目,這些劇目都是各個流派藝術的精華,該書采用全本記錄方式,再現了流派劇目的風貌,票友拿過來就可以使用,劇團也可以根據這套京劇“總講”來排戲,戲校可以以此來授課,更主要的是這套《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又是珍貴的文獻資料,對于做戲曲研究工作也是相當有益的。現在我們編的流派戲的全本,而且劇目之前都會有一篇非常精彩的劇情介紹,介紹這個戲的源流、表演、發展、特點,是請專業的戲曲人士來撰寫的。
最后要談一談關于本書的出版,我們曾做過初步估算,全書總投資約計200多萬元人民幣,鑒于其服務對象是特殊的讀者群體,成本能否收回難以預料。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能不考慮所要承擔的經濟風險,我們也曾聯系數家出版社,都為此而躊躇,使我們一度頗有和氏之憾。經過學苑出版社的領導班子討論,最終決定出資出版這套《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全書二百多出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陸續組稿,陸續發稿,歷時數年始告完成,在此期間出版社相關領導在精神上給予鼓勵,于物質上給予保障,而這些正是該書得以順利出版的必備條件。
這套《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的出版不可能像社會暢銷書那樣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銷售量,利潤可以馬上回收,但是該書卻是有十年到幾十年的后勁,時間越久遠它的功效就越發顯著。孟白社長支持對該書的一句話讓我們這些編委非常感動,他說“今后什么才能站住腳?只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就讓我們用這套書為中華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做一點微薄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