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校對軟件“黑馬”網絡版的普及,目前,更多的出版社給編輯配備了“黑馬”軟件,針對作者帶盤的非圖文稿件,有些人會問:還要做校對工作嗎?我們的回答:校對工作非常必要!
首先,對作者帶盤的非圖文書稿件(圖文書不在此討論范圍),編輯增加一遍“黑馬”檢查,為減少一遍人工校次提供了保障。由于出書節奏的加快,實踐證明不必恪守“三校一通讀”的流程,出版社校對的工作流程可改為:
1.制作單位將編輯加工好的含已走過“黑馬”的電子文稿,轉換為排版樣,調好版式,出校樣。(由具有二校及以上水平的人員擔任初校,主要消滅轉盤過程中的差錯,補填“造字”及質疑原稿中的問題。)
2.初校樣退編,由編輯排疑。(問題多時,可退制作單位改樣)
3.三校人員進入校對﹑整理工作,從全書整體著眼,發現并協助編輯解決遺留問題。(退制作單位改樣)
4.三校人員做一核,保證清樣質量。
這樣,減少了一遍校次,就贏得了時間。
在進入三校時,可以說,錯別字等已基本消滅,那么怎樣才能體現三校人員工作的必要呢?對此,筆者談點個人看法。
校對的基本功能有二:校異同,校是非。對作者帶盤的非圖文書稿,進入三校時,可以說不存在“校異同”的問題,初校已經基本解決“轉盤”所帶來的錯誤,編輯加工的內容也校對完畢。三校主要是解決“校是非”問題及圖書整體情況。
走完“黑馬”后,一般錯別字已基本消滅。如“時侯”已改正為“時候”,“自已”已改正為“自己”。但有些問題“黑馬”無能為力!我們還要繼續做以下工作。
1. 發現并改正常見錯別字
例如“繁轉簡”的文稿應注意:什么字可簡,什么字不可簡。如:“藉口”應作“借口”,而“聲名狼藉”的“藉”不能轉為“借”;“覆信”可轉為“復信”,而“覆蓋”不能轉為“復蓋”,清代畫家“華喦”不能轉為“華巖”,“曹霑”不能轉為“曹沾”等。
2. 發現并改正違反國家規范標準的錯誤
⑴ “黑馬”軟件輸入的是詞組,如“品位”和“品味”,文稿如果用詞不當,“黑馬”不顯紅。在校對時就要判斷,一般“品位”用作名詞,如“藝術品位高”,而“品味”當動詞用,如“品味人生”。類似需要判斷的有許多,如:檢查—檢察,反映—反應,權利—權力,啟示—啟事,截止—截至等,遇到這些易誤用的詞組,拿不準時,查查字典很有必要。
⑵ “黑馬”可將“組合標點”如引號、括號、書名號等的錯誤顯紅,如:有前引號而無后引號的,括號套法不規范等問題顯紅,但標點用法的合理性還必須由人去判斷。
⑶ 數字用法要規范,工作中執行GB《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分清何時用“阿碼”,何時用“漢碼”,特別是“阿碼”書寫的數值(含小數、分數、百分數和科學計數法)不能拆分轉行。
⑷ 計量單位經常的錯誤有:如“加溫到42度”,其“度”應改為“℃”或“攝氏度”;再如:(翻譯書稿)某人身高五英尺四寸,其錯在單位對應問題上,這里“英尺”應對“英寸”而不是“寸”等。
⑸ 對翻譯書稿注意人名、作品名、地名等對應統一。如某書講凱恩斯在伊頓公學的某數學老師,同一個老師,卻翻出兩個名字,第79頁(均指三校樣的頁碼,下同)為“赫斯特”,第87頁為“赫思特”;還是這本書,講凱恩斯早期信仰,他寫過一篇論文叫《我的早期信仰》,這是在第117頁,而到第125頁卻為《我的早期信念》,一字之差,大錯也!
⑹ 翻譯書稿還要注意前言、正文和后記等相關問題的一致性。
3. 做好版面格式規范統一的工作
通過對校對功能、工作內容等分析看出,在使用“黑馬”后,雖然可以消滅了不少錯誤,但有些問題還需要人去解決,“黑馬”解決的是“死”的問題,而我們校對人員解決的是“活”的問題,校對工作是編輯工作的延伸,它是保證文稿達到出書要求的必要環節。
當然,“黑馬”的配置也給編輯和校對帶來了很多方便,校對過程中想到的問題,可以用“黑馬”去查找,及時排疑。對有“大樣”的校樣,索引也可通過“黑馬”核對,“黑馬”確實給校對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我們要充分利用“黑馬”讓它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那種認為有了“黑馬”,就不需要校對的想法,可能是對校對工作認識不足,或單位使用的校對人員素質過低,不能起到對編輯工作的補充和延伸的作用。實際上,編輯使用“黑馬”,是一次凈化校對隊伍的過程,提高校對質量同時縮減校對周期的過程,它對校對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了。校對人員要與編輯甚至作者多溝通,通過編輯人員認真加工及排疑,校對人員認真看稿并質疑,就能起到“清源凈后”的作用,書稿才能做好、做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出版社要想提高出書質量,消滅出版物上的編校質量差錯,對讀者負責,就必須重視校對工作。校對工作是必要的,好的校對人員更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