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恢復高考以來,教輔圖書就緊隨教材配套發行了近30年,出版社、新華書店、學校已是習以為常。然而,這一運行了幾十年的行業游戲規則近兩年卻被打破,多少給業界帶來些許恐慌,業內人士不得不進行認真反思,尋找其中的隱情。
現在全國有近500家出版社涉足教輔出版,這必然引起教輔市場的擁阻,從而使教輔的發行頓生很多的招數。出版社除依賴新華這一渠道外,還會直銷到區域教育部門,再輔之以行政手段,把教輔塞進學生的書包。近幾年迅速崛起的民營機構策劃的教輔,又很快加重了學生書包的重量。
盡管政府前兩年就推出了“一費制”的管理模式,但除收費上作了規定外,并未有限發的強制手段,從而使得教輔大戰愈演愈烈。而學生手中一套教材配套教輔也不鮮見,正規渠道的教輔已形成不堪重負之勢。
“一刀切”劍指無序現狀為減負
2006年的7月6日,教育部聯合國務院糾風辦、監察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中堅決制止學校亂收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規定,嚴格禁止任何部門、學校、教師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由,向學生推銷或變相推銷教輔材料。一律不準教輔材料銷售部門和其他商業服務機構進入校園推銷教輔材料和其他商品。對于教學必需的教輔材料,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需要少量購買,存放在圖書館(室),供學生借閱,學校不得要求學生人手一冊。
限發令明確是一刀切,就意味著全國縣以下靠教材、教輔過日子的新華書店,銷售銳減60%,談何發展,生存都成了問題。下游發行嚴重受阻后,必然泱及上游的出版業,2006年的秋冬季,教育出版界人士大多在恐慌中艱難度日。
客觀地講,5部委的限發令,劍指學校無序的教輔發行現狀,但限發令(通知)對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又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呢?
限發令,打破教輔出版規律
從2006年9月1日新學年伊始,限發令效應凸現,教輔書被嚴嚴實實地阻在了校園以外,各種發行渠道多是破壁無果,紛紛退市。中小學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無教輔圖書學年,但事實卻與傳統的慣性教學模式相脫節。故而,剛剛開學,各學校只有繞過限發令中“學校統一購買”這一防線,老師開出輔導書目錄,由學校統一訂購改為讓學生家長到書店自行購買。2006年9月3日《揚子晚報》報道,學校開出讓家長自行購買教輔書目后,9月2日南京市書店排起長龍,家長、書店都有怨言。既費時間,又不能保證全班教輔統一,使教學秩序被打破。再看2007年3月19日的《山西晚報》,“誰來為家長買教輔分憂”文中說,新學期開始了,學生家長的煩惱也來了,在書店里擠滿了拿著紙條買輔導書的家長,不少家長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才替孩子買齊了輔導書,幾乎跑斷了腿。江蘇和山西的現象,代表著全國的狀況大抵如此。
教輔的出版規律被打破,印時無計劃數,全憑市場零售,風險增大。發行備貨心中無底,少了供不應求、品種難對路,多了造成積壓、加大經營風險,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然而考試制度又將在中國長期存在,學生僅僅從課本上學到的東西,根本無法適應升學考試的要求,學生還需要靠教輔書來提高應試能力,這也是老師和學生以及家長們的共識,誰也不會拿孩子做試驗品。可目前的現狀是,我們的圖書網點尚不健全,在偏遠的農村,若讓家長去挑選教輔書,一是要增加往返路費的成本,二是和“留守兒童”在家的多是年邁老人,加劇了選購的難度。同一書名的教輔全班出現多個版本的現象屢有出現,讓老師無奈而棘手。但“一刀切”這本難念的經依然在這樣艱難地念著。
期待新規則破繭而出
現在,從上到下都在呼吁、期盼教輔發行整合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發行規則。依筆者淺見,新規則必須附和:“正版、優質、低價、適度”八字方針。正版優質自不待言,低價是指通過行政招標的形式,把出版和發行的利潤,讓出部分直接到學生手中,以此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逼迫出版發行兩環節提高管理水平而降低成本。適度是通過競標的優質教輔最多不得超過兩套,并由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監督,做到有效利用,以此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新華書店作為圖書發行的國有主渠道,在構建新規則過程中,首先要擦亮新華服務品牌,以完善而到位的服務取信教育,以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取信師生。其次,做有責任感的發行商,在未來的教材發行中,不以盈利為最終追求,不以多發為最終追求,并加以自律與節制。其三,省級店對基層店考核指標要改進。年年增長的銷售指標,逼著基層店在其他發行增長點難覓的狀況下,直奔近道,瞄準學生的書包而算計,最終是作繭自縛。
總之,業內人士都在翹首以待,“一刀切”的不適應癥盡快過去,新的規則盡快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