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良恕院士,是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的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我國著名的農學家。日前,他的《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相關專家對給予高度評價。
劉志澄(中國農科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農經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農業經濟專家):
作為一個讀者,如何來評價這本書,我把它概括為,這本書是集內容好、裝幀好、版式好,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科學性的好書。為什么叫三好,我有講幾句話,第一,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富有強烈的時代感。第二,裝幀精美,樸素大方,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版式新穎,圖文并茂,具有強烈的可讀性。
張子儀(我國著名飼料及營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先生這本書,我覺得是畢他一生的精力,他走了20多個國家,基本上帶著一批人跑遍了全國。這是盧老畢生工作的袖珍版,濃縮成這本書,好看,好懂。現在光農業就有20幾個提法,藍色農業、白色農業、綠色農業,農業的名詞多了,弄得人糊里糊涂,不知道是什么含義。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指向性,方向性的書,對于啟蒙農業有好處。
洪紱曾(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原副部長,我國著名草業與生態專家):
這本書我認為有三個特點:首先,它的時代性。這本書比較全面地闡釋了現代農業的內涵,現代農業的建設理論和實踐貫穿全書,它的論述有顯著的時代特點。我們中央一號文件提到了要發展現代農業,這本書進一步闡述了現代農業的基本理念、特征、形態,以及建設上采取什么樣的道路,都有著比較深刻的闡述。
第二,我認為有系統性。這個論述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國重大的事業基礎上,來論述現代農業。像盧老書里提到的西部開發的問題,食物安全的問題,走新型規劃道路的問題,這些都是和發展現代農業密切有關的,和我們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方針的關系,比較完整地闡述了中國農業的現實和未來的發展。
第三,我認為有創新性。全書在現代農業的理論、食物安全的構想、區域農業的發展戰略,以及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撐和保障等等論述當中,都具有不少創新的論點。盧老談到的農業科技的貢獻問題、主體地位問題、基礎應用和開發研究三者結合的問題、政府投入為主體問題,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又有創新性的,適合本階段的觀點。
萬寶瑞(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我國著名農業經濟專家):
這個書的特點有幾個:一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盧院長是搞自然科學的,但是社會科學也搞了很多,所以我覺得他就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才華。第二是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從綜合的宏觀決策方面他提出了很多的決策建議,同時也看到很多微觀的思想。第三,我覺得是現實性與前瞻性。對當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又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李振聲(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著名的小麥遺傳育種專家):
在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生產水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這個關鍵的轉型時期時期盧老提出新觀點,他敏感地意識到一個問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產生了變化,不僅要求有穩定的口糧供應,還要有動物性食品的穩定供應。所以盧老提出“三元結構”,是在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了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過去我們是口糧問題解決,二元結構就行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可是你到了要求不僅有口糧供應,還要有肉食供應的時候,就要加強把飼料作物從糧食作物中分離出來,解決肉食品的穩定供應問題。經過科學的分析,很符合我們的現實情況。所以我們國家提出這個戰略觀念,他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陳海燕(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
《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一書,匯集了盧老60年的科學研究戰略思考的主要成果,匯集了盧老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與建設的主要學術觀點,是一部關于中國農業現代發展的系統專著,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理論前瞻意義和指導意義。有一位企業家來信,說“我現在雖然不從事農業了,但是我忘不了自己出身于農民,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農村的希望,農業的希望,將來有一天,我可能還會再回去當農民,當一名現代化的新農民”。
《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
ISBN:978-7-5345-4990-8
作者:盧良恕
出 版 社:江蘇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定價:60.00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