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圖書出版業被業內業外譽為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但近年來整個行業卻出現了庫存猛增、利潤下滑、資金風險加大、行業增長低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全民閱讀率下降等令人憂心的狀況。這種狀況的形成,業界自身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是行業中某些單位和個人誠信缺失所帶來的惡果。
作者是圖書的源泉,是整個產業鏈的發動機。我們不否認大部分作者是高尚和誠信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有相當一部分作者是不誠信的。主要表現為:以低級、庸俗為時尚,迎合低級趣味,違背道德風尚;粗制濫造、東拼西湊、東抄西襲,掛領導、傍名人,滿紙荒唐、廢話連篇;惡意侵權、故意剽竊,引用不注、后記總謝,不以為恥,反以為得計;一稿多投,或更換題目,或顛倒次序,或增減插圖,欺騙出版社和讀者。
出版社對作者而言,不誠信的表現有:不及時支付稿費和提供年度銷售報告;隱瞞印數和銷量;合同期滿仍然出版銷售,并借口這是庫存圖書,不向作者支付稿費;未經作者同意擅自將圖書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數字化制品復制權、外文翻譯權等權利轉授他人;重印、再版時不通知作者、不經作者同意。面對讀者,出版社的誠信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主要表現有: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全然不顧社會效益,什么賺錢出什么,忘記了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惡意“炒作”,杜撰“偽書”,夸大印數,欺騙讀者,縮小版芯,增大行距字距,文不夠圖來湊,“注水”做書,坑害讀者;平庸出版、跟風做書,扼殺創新。出版社對印制廠、發行商也有很多不誠信的表現。
印刷廠在出版業這個產業鏈中相對是弱者,但也存在有不誠信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不按時送貨,有時批量貨分多批次送達,接任務時多多益善、夸口承諾,結果推三阻四、無法完成;送審、送檢樣書與批量產品嚴重不符;為了競爭,競相降價,結果偷工減料、質量不達要求;偷印、盜印,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違法亂紀。印制廠的種種不誠信的表現,不僅損害了出版社和讀者的利益,實際上也是斷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書店對上游(出版社)不誠信的表現主要有:退貨沒商量,甚至由于自己經營不善造成的污損、積壓多年的圖書也退給出版社;拖欠貨款,占用出版社的資金越來越多。書店對下游(讀者)不誠信的表現主要有:不按正規渠道進貨,經銷質量低劣的盜印、盜版圖書;有的書店甚至見利忘義,與不法書商勾結,銷售非法出版物;對讀者多訂、多買的圖書拒絕收退。書店的不誠信既坑害了出版社,又傷害了整個產業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讀者,最終也害了自己。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出版業存在著如此觸目驚心的不誠信的表現,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刻反省嗎?中國出版業要想和諧、可持續發展,樹立誠信的良好形象,應該從道德自律、制度約束和文化自覺三方面人手。
提高誠信的道德自律。把誠信看作是道德標準,就是將誠信作為自我修養和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不假外求而自備于我的德性,是自我實現的道德人格。履行誠信的要求,不是出于獲利,而是出于道德上的責任。所以,加強全行業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誠信的道德自律,對于建設整個出版業的誠信機制尤為重要。
加強誠信的制度約束。道德對于誠信的約束是一種自我約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往往根據成本收益原則來做出選擇,如果人們從不誠信行為中得到的好處大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或成本,他就會放棄誠信,以失信的方式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此,出版界需要加強外在的制度化或契約化的誠信約束機制,使失信者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不敢不誠信。
建設誠信的文化自覺。誠信的內在自律和外在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使得誠信作為人們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和追求,形成一種誠信文化。誠信文化的形成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產生著約束作用,這種約束是一種文化自覺,并且具有長期的有效性。因此,出版界應該大力建設和弘揚誠信文化,努力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文化氛圍。只有讓誠信理念融入文化之中,誠信才能真正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