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解放日報》報道:最近一項閱讀率調查顯示,近幾年來中國讀者傳統圖書閱讀率呈下降趨勢,而電子書和網絡出版物的閱讀率卻大幅上升。專家認為,數字時代帶來了閱讀革命,閱讀載體的改變造成了讀者的分流,不能簡單就作出國人閱讀率下降的結論。與此同時,這種閱讀革命也為傳統出版業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順應數字時代的出版要求?
“40%的家庭藏書量不到20本”說明了什么?
據光明網報道:近日,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率逐步下降的趨勢明顯——小學生的閱讀率為62.8%,初中生為48.7%,高中生為39.6%。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學生擁有的圖書數量少于10本,六成學生的個人藏書量不到20本;40%的家庭藏書量不到20本。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的整個教育已經淪為了功利主義的教育。與應試有關的圖書再貴也要買,再多也要讀。哪個中學生的書包里少于20本書?所以說,中學生不讀書實在是冤枉了他們。只不過他們的確不讀與課本知識無關的課外書。他們實在是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讀那些書。所以說,只要應試教育制度不改變,中小學生不讀課外書的狀況不會得到根本改變。40%的家庭藏書量不到20本表面看是每個家庭的事,但每個家庭成員讀書狀況也是政府和國家的事。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17個部門聯合發出了開展以“同享知識,共建和諧”為主題的全民閱讀活動倡議。但這還不夠,還應為全民閱讀創造一些更好的機會,如政府應加大對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室的投入,還應讓更多的人能免費讀書等等。
網絡“飆譯”促成長篇小說出版
據《東方早報》報道:雖然我國目前的出版物中,翻譯圖書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但事實上讀者所能閱讀到的書已經經過出版商的篩選,大多數出版商只引進那些他們認為能夠暢銷賺錢的外文書,只引進出版人目光所及的圖書,但這不可能完全滿足每一位讀者的興趣。和商業上的“長尾理論”相似,事實上每一種圖書都能找到他的讀者,如今網上出現的翻譯小組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興趣愛好的讀者需求。這些翻譯愛好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版商對圖書翻譯的話語壟斷權,讀者也將得到更多、更好的選擇。當在網絡上出現更及時、更豐富、質量更好的譯本時,出版商的利益肯定將會損傷。
中國需要文化推廣戰略
據“學說連線”報道: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歷史進程中自然發展而成的,這就決定了文化推廣的歷史。中國需要制定一個長期的文化推廣戰略,像經濟發展戰略那樣,分階段地推行各個步驟:先梳理、總結和提煉中國自身的文化精髓,再從長遠角度評估文化推廣將產生的各類正負影響,考察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真正需求,再循序漸進地完善各類中國文化的推廣實體,比如,孔子學院、圖書出口等,以期達到中國文化推廣的最佳效果。
書報刊亭不姓“書”
據光明網報道:書報刊亭不姓“書”,這是人們早已見怪不怪的事情。在南京藝術學院西門外的書報刊亭里,只象征性地擺著幾類都市報和雜志,大多數的空間多用來做生意,公用電話、飲料、煙酒,甚至現做烤腸,白天這個書報刊亭更像是一個早餐攤位。據南京市市容局有關人士透露,南京市書報刊亭約九成存在違規經營現象,主要問題包括披披掛掛、溢攤占道和超范圍經營等。另外,銷售色情刊物、盜版書報刊的書報亭也有很多,藏垢頗多的書報亭,已經到了不容小覷的地步。
炫耀性讀書心理不可取
據《中國質量萬里行》報道:什么叫暢銷書?一本書又憑什么能夠暢銷?長期以來,武俠、愛情、政治內幕、名人傳記是暢銷書的四大類別。有的人卻認為暢銷書實際上只有兩大類,一類是實用類的,比如教材、教學輔助讀本、科技圖書、醫藥圖書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能讓百姓長知識的書;另一種則是武俠、愛情、政治內幕、名人傳記,這類書則以讓百姓長見識,滿足百姓的好奇心、知情權來達到讓百姓購買的目的。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發現在中國人眼里暢銷書卻有了另外一種含意,買暢銷書讀暢銷書正在成為“XX書我讀過”一種炫耀性讀書心理。因而,我們常??梢栽谏磉叞l現一種怪現象,當一本書突然開始走紅的時候,立馬全城的讀書人都在談論這本書、買這本書。某一本書出版后,在沒有人炒,沒有人宣稱這本書是暢銷書之前,擺在書架上幾個月幾年都無人問津,可一旦被炒紅了,立馬由丑小鴨變成白雪公主,成為讀者人人追捧的對象,凡是走進書店的人別的書都不問,就沖著那本書掏錢。這是文化的墮落,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還是暢銷書自己的墮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暢銷書的災難起因于何時何地,人們只是懵懂地意識到,暢銷書正在向媚俗投降,正在流鼻涕感冒卻找不到良藥。而不少作家更是如一只只丟進大鍋里的青蛙,無可奈何地等著柴火將那鍋里的水燒開,燙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