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血肉,把文化力注入經濟變革發展中,產生的文化經濟力,必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我國“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賈春峰教授在1993年提出: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市場經濟中“文化力”的研究,指出“21世紀的經濟賽局勝負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
文化力與新經濟相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化力這一概念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北京圖書館在開始建立國家數字圖書館時,曾把有關“文化力”的著作第一批納入數據庫。據說是因為這樣的書借閱率很高,大學里諸多教師、學生寫論文都要找這方面的書籍做參考資料。但在1992年以前,中國的圖書資料文獻中是沒有這個概念的,雖然國外的一本書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詞,但也只是提及,也是唯一被翻譯成“文化力”的一個詞。
文化力是同政治力、經濟力相對應提出的一個專用概念。內涵一是智力要素,包括科學、教育、知識、智力、智慧等;二是精神理念要素,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倫理、價值觀等,這是文化力量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網絡要素,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影視傳媒等;四是在現實生活中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現在的和諧理念、“和為貴”、 “和而不同”、“同則不濟”等。
新經濟指的是,利用現代的、大容量的計算機、通訊、網絡等新技術,靠具有高人力資本存量的人才,使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全球化的經濟形態。這些經濟活動或商務活動的源泉不是金融資本,而是人們的注意力、關注度。其基本形式與特征一是人才經濟,表現為以人的才能為中心,是以人力為原動力的經濟;二是魅力經濟或注意力經濟,表現為以追求魅力或尋求、提高人們的注意力為目的的經濟,表達的是人的興趣、愛好、愿望、關心等等,屬于個人的潛意識傾向;三是創造力經濟,表現為以創造力為中心的經濟。
這三種形態的經濟所共通的地方在于:給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動增添魅力,形成注意力。然而,能夠增添這種魅力,引起人們關注的只能是文化的作用力或只能靠文化力。文化力的發展與三種經濟形態的動態發展密切相關,或者說,不同時段上文化發展水平凸現著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反過來新經濟發展水平又會展示出文化力的大小與強弱。這是在新經濟時代最能吸引人們注意力的有力資源。
新經濟與文化力相合
八十年代,時任商業部部長的胡平當時曾提出了一個商業文化學的課題,研究商業文化。有人就提出反駁的說法,說你是商業部長,不是文化部長,你搞商業的商業部長講什么文化呢?他當時講了很多一定要強調研究商業文化的原因。新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個純經濟的行為,新經濟本身也不是一種純經濟,不能就經濟論經濟,不能經濟是經濟、文化是文化,兩者不說話。
新經濟中蘊含著一種內在的文化、道德和倫理的力量,而且新經濟發展中非經濟因素作用、文化力的作用越來越重大、越來越顯著。加強新經濟中文化力的研究,把文化力和新經濟連為一體,為新經濟、為企業、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二十一世紀的經濟格局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力的綜合國力論是一種片面的國力觀。也就是說,講綜合國力,不能只講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還有文化力。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經濟文化一體化,就是改變了經濟是經濟、文化是文化這樣一個觀察問題的視角。現代農業經濟當中的“農家樂”、旅游農業、觀光農業等就是經濟與文化相生相合的實例。
經濟力提升文化力
上一世紀80年代對文化具有經濟的內涵一直不太關心的政策制定者們,開始意識到文化作為經濟發展驅動力的重要性,不僅在大城市,而且在中小城市也認識到創造性文化產業對城市發展和保持活力的必要性。此外,企業也開始認識到商品經濟價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質價值,而在于文化聯想、設計等審美價值。以往文化政策的對象一般偏重于高雅文化,而現在的“俗文化”——大眾文化也成為文化政策的涵蓋對象。并且將“俗文化”與“雅文化”區別開來,反而容易使后者在商業上難以成功,不能吸引大眾,是非生產性的。
最近被定義的文化產業包括相當廣泛的領域,有藝術、媒體、工藝、時裝、設計、體育、歷史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觀光、飲食、娛樂、地方歷史、城市主體性和對外形象等等。而且西方許多國家近幾年出現了許多公開報道,就創造型產業提出了許多新觀點。這些報道將廣告和行為藝術、傳播媒體與美術館、軟件開發與交響樂團都列入文化定義之中。認識到以創造型產業為中心的文化產業的經濟側面,對構筑未來社會非常重要。有專家將文化產業政策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將焦點集中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上,如電子產品或宣傳媒體等在國內外消費的產品;其二,是將焦點放在“輸入和接受”消費者身上,這里所說的消費者是為體驗地區所特有的文化財富即當地的氛圍而前往的;其三,是將焦點鎖定在“裝扮城鎮”上,以期不僅吸引游客,還要吸引投資者和定居者。
有專家仿效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提法,將“文化力”解釋為“國民總魅力度”或“國民總文化力”(GNC)。近幾年人們特別留意到動畫、漫畫、音樂等流行文化備受推崇的現象,認為象日本等國在20世紀90年代已成為文化上的新超級大國。
“國民總魅力”這樣的“文化力”,要像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那樣被量化是困難的,需要附加詳細的定義和完善的調查、統計方法。不過我們可以利用錄音唱片、磁帶、印刷書籍、報紙、繪畫、找享用底片、電影膠片、美術品、收藏品和古董的商品貿易統計,以及專利使用費、文化娛樂收入等的服務貿易統計形成的出口額和交易額的總量,對“對外文化力”進行粗略的推算,得到“對外文化力”的增長程度。如日本在1993-2000年間,其對外文化力大約增長了兩倍。
文化力助長經濟力
文化力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給消費行動帶來巨大影響。如中國近幾年播放的幾部韓國電視連續劇,致使特別是中小學生在日常消費上形成了一股“韓流”,與電視劇道具有關的產品,如韓產汽車、泡菜等,其銷售量大增,從中國賺取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企業或產業文化力的高低,即文化重視度的高低與經營利潤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文化重視度高的企業或產業,一般其經營利潤率也較高。廣西玉柴老總曾說過,跟德國人談判,德國人第一句話問的就是玉柴的精神,他說:以人為本、零起點、爭第一。德國人說:好,開始談判。周總理曾27次在前門烤鴨店接待外賓,有一次被問到“全聚德”的含義,總理順口而答: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現在這仍是全聚德企業文化的內核。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的支撐,全聚德的家才越做越大、業越聚越豐。勞動部近年新增加了一個職業名稱,叫“企業文化師”,定義就是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從事企業價值理念體系構建及其轉化工作的管理人員。這個定義是準確的。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價值理念與行為規范的有機統一。張裕葡萄酒是1892年創辦的,是李鴻章簽發的營業執照,與其同一年誕生的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GE公司等現在差不多都死了,而張裕與喀斯特結盟,結盟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機,并在生產上引進法國技術、法國釀酒師。所以企業是有壽命的,文化力是一種經濟力。
文化推動新經濟區域的崛起
所謂的文化地區,指藝術和文化成為主要吸引力的特定地區。根據文化地區的特征,可以分為產業文化區、藝術文化區、制度文化區和大都市型文化區。
產業文化區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價值的產業集中在某一地區之后,使得該地區產生了活力,意大利家具產地或米蘭的服裝產地就是例子。美國的洛杉磯也可以稱為產業文化地區。在這座城市,從事電影和錄像產業的人員在整個從業人員中所占比例,1993年為5.2%,1997年為5.3%。
制度文化區可以以葡萄酒產地為例。意大利巴羅洛、巴爾巴雷斯科、巴爾貝拉等三個地區分別為自己的葡萄酒申請了知識產權保護。與實施這一制度的1999年前后相比較,盡管其國內生產總值在縮減,但葡萄酒價格卻大幅增長了,進而帶動了該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作為藝術文化區,西班牙的畢爾巴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市以建設美術館為中心,通過城市綜合開發吸引游客,成功地激活了城市經濟。
美國90%以上的城市都將振興藝術文化作為制定政策的中心來實施文化地區建設。南非的開普敦也在致力于文化建設,該地具有風光明媚的海濱沙灘,氣候也非常宜人,因而致力于電影產業。另外,當新西蘭成為《指環王》和《最后的武士》的取景地后,也開始向文化產業傾斜。
由此看來,成功的文化區域有三個共同特征:一是官方部門與民間組織發揮有效領導作用;二是具有多種資金來源;三是具備明確目的。
因為文化,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充實起來、街鎮更有樂趣、社會整體變得更加富裕了。無論是商品、服務,包括獨特的設計或技術,從廣義上說,具有文化力的東西更易為消費者所選擇所接受。而且,具有文化力的企業,其消費額與利潤率都更高;具備文化力的街鎮和城市更能吸引人和企業,稅收也更高;具備文化力的國家也能從世界上吸引游客和投資,從而變得更加富裕。
馬克思說: “勞動……只要它的目的僅僅是增加財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罪孽的。”這就從側面告訴我們,文化力生產不同于物質硬實力生產所特有的內涵。文化力中包含著人的內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蘊涵著人類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懷,洋溢著人性、人文、人生的快樂。沒有文化力作先導的社會,人們無論有多么豐富的物質享受,也必然是淺薄的生物軀殼。認真思考、運用并發展文化力,對于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力的共同推動下,中華民族的文化一定能夠實現新跨越,從而占據世界文化發展制高點,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最終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大力提升文化力、解放文化力、發展文化力。讓文化力與新經濟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鳳鵬并舉、協同前進,為中國新經濟運行發展增添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