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油料占國內消費總量六成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本是油料生產大國,油菜、花生、芝麻等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子的生產也名列前茅。但近年來,種植面積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04年以后下降更快。
據統計,最近5年,全國油料年總產(含大豆)維持在4300萬—4800萬噸,國產植物油年產量僅維持在900萬—1000萬噸左右,其中菜籽油和花生油之和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的70%以上。另一方面,全國植物油消費總量從1740萬噸上升到2235萬噸,消費的增長遠遠高于生產的增長。
因此,油料、油脂進口持續高位增長。自2003年開始,大豆進口量已突破2000萬噸,2006年大豆進口量為2828萬噸,占進口油料的97%,是國產大豆總產量的1.84倍。
近一年來,我國合計進口了1300多萬噸植物油(含進口原料加工),進口油料占國內消費總量的60%。
花生油在華東、華北某些地區,是首選甚至是惟一的居民食用油來源。從國產食用植物油生產和供給看,花生油占了25%的份額,僅次于菜籽油;從我國食用油消費結構看,花生油占17%份額,僅次于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櫚油。全國現有花生油固定消費人群對花生油的年需求量約280萬噸,生產量僅230萬噸,需要增長20%以上才能滿足基本需要。
油料已成為對國際市場依存度最大的大宗農產品,年進口花費1000多億元,是造成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的主要根源。
油料生產供給必須立足國內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指出:“油料需求的剛性增長和油料(或食用油脂)總產量增長緩慢之間的供不應求矛盾,是我國油料產業發展存在的核心問題。發展油料生產,保證食用油安全,已是當務之急。強調糧食安全是對的,提‘食物安全’更為全面。”
食用油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油價上漲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國務院9月22日發布文件要求,油料生產和供給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力爭2010年,油料種植面積比去年擴大6%左右,總產增加14%。
傅廷棟認為,油料作物生產效益偏低,政府指導政策不是很到位,科研發展滯后于生產需要,是油料作物總產量增長緩慢的幾大原因。
“像大豆育種攻關,5年才500萬元,幾十個單位分。而美國一個公司一年就投入4000萬美元從事大豆研究。油菜近10年全國省部科技項目總投資1.5億,年均1500萬元,SWAB公司年均油菜研究投入比我們全國還多。”
油菜是冬季作物,基本不與糧食爭地,具有擴大種植規模的空間。
花生單位面積產值高,是最具優勢的夏季油料作物。目前花生的農業增加值為600億元,品牌花生油的產值為500億元。花生面積增長10%、單產增長20%、總產增加30%、花生油供給能力增長40%,是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