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國一些柿餅產區人工“打粉”比較常見,給柿餅“打粉”使用的添加劑主要是食品用鈦白粉,國家規定用量為2克/公斤,不能超標,但大量上市的柿餅不可能做到批批抽檢,用量控制難度很大。鑒于“打粉”實際上毫無營養價值,而且造成了市場混亂,專家建議,政府應制定措施予以制止。
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柿餅幾乎都上了一層好看的白霜,特別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然而業內人士透露,天然上霜的柿餅其實只占一小部分,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柿霜,其實多半都是人為添加的。
恭城瑤族自治縣是公認的廣西生態水果生產第一大縣和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是國家農業部認定的全國惟一的“中國月柿之鄉”,這里的綠色水果基地每年出產大量鮮果脆柿和柿餅遠銷國內外。采用“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每年生產近1.5萬噸柿餅,“恭城月柿”以肉紅透明、絨質柔軟、清甜芳香在國內享有盛譽,在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也很受歡迎。
眼下正是柿子上市的高峰季節。近日在恭城縣水果批發市場,剛收上來的柿餅色澤暗紅呈半透明狀,十分誘人,但基本都沒帶霜。雖然正逢圩日,但絕大多數鋪面大門緊閉,偌大的市場內只有少數幾名外地經銷商在組織工人包裝柿餅,顯得比較冷清。恭城鎮樂灣村一位農民說:“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往年這個時候外地老板帶車過來收購柿餅的特別多。”
正在市場了解情況的恭城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唐祖力表示,今年恭城開始對柿餅人工“打粉”上霜問題進行控制,最近工商部門暫扣了一批經過“打粉”準備外銷的柿餅,許多經銷商轉而到周邊尚未明確禁止“打粉”的地方,這對恭城本地的銷售產生了一定影響。
原來,鮮柿制作成柿餅后長時間置于陰涼的地方,大部分柿餅糖分會自然沁出形成一層白霜,由于柿霜對潤喉潤肺有一定功效且口感好,消費者對上了霜的柿餅情有獨鐘。隨著近兩年大量沒有上霜的柿餅紛紛上市,一些經銷商開始琢磨采用增白類食品用添加劑進行人工“打粉”,以迎合市場需求。
對此,一位收購商表示,目前柿餅上使用的添加劑主要是食品用鈦白粉,又稱白色素,在北方一些柿餅產區,這兩年人工“打粉”現象比較常見,其每公斤售價往往要比不“打粉”的柿餅高出1-2元,一些地方的柿餅不“打粉”就賣得不好或賣不出去。
據介紹,食品用鈦白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美、日等一些發達國家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把食品用鈦白粉作為食品添加劑,但人體對食品用鈦白粉不吸收、不積累,食用鈦白粉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無致癌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