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在西安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位置。
綿延不斷的古城墻沉穩地安臥在西安城的懷抱中,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處處散發著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古城墻內繁華商業街上的霓虹彩燈將這座古城的歷史和現代奇妙地融合著。西安大街小巷中的樹木,郁郁蔥蔥,將這座雄偉嚴整、氣勢恢弘的建筑,烘托成了最美、最壯麗的景觀。

考古學家指出,古城墻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上最輝煌的建筑遺存,其價值無與倫比。西安唐時稱長安城,元朝時曾一度叫奉元城,現在的西安城墻是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八年(1370~1375)在唐長安城的基礎上改建的。據史料記載,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筑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據精確測量,現在的城墻周長13.74公里,其中南城墻長4256米,西城墻長2708米,覆蓋于隋唐時期的皇城之上,并分別向東、向北延長約1/4;東城墻長2886米,北城墻長4262米,為明洪武年間修建。整座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設施,構成了嚴密完整的中世紀古城堡。
西安城東、西、南、北有四座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墻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于戰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墻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他都是方形。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里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在四座大城門外各建有一座半圓形甕城即月城。在月城和大城門上各建有一座宏偉高大的歇山式城樓,兩樓相對,嚴密監守著城周圍一切動態。城墻上隔120 米有延伸出城墻12米、寬20米、和城墻頂齊平的墩臺98個,俗稱馬面。其作用是便于觀察敵情,作戰時能三面殺敵。城墻外側筑有雉堞,又稱垛墻,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內側矮墻稱為女墻,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最初的西安城墻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后來又將整個城墻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墻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對西安古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護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今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整個城墻以青磚鋪墊,每一塊城磚,都仿佛訴說著這里的悠久與輝煌……

古城墻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保存最完整的立體公園。還值得一提的是仿唐入城儀式。西安城墻在古樂聲聲、唐舞翩翩中先后迎來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新加坡總統吳作棟、泰國王后、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奧運明星等等。
當夜幕降臨,古城南門外吊橋廣場上,旌旗飄揚,彩燈高掛,號角齊鳴,鑼鼓喧天。在古樸、雄渾的大唐樂曲中,威武雄壯的儀仗軍士,身披金戈鐵甲,手持儀仗兵器,列隊出迎;掌燈侍女、文臣武將及多國使臣依次迎接,婀娜多姿的唐代仕女翩躚起舞。頓時,戰鼓軍樂齊鳴,彩燈光華四射,迎賓儀仗表演,使臣齊呼“恭請貴賓入城”!在聲光交錯中,仿佛時光穿梭,來到了唐朝。
去過古城墻的人,都難以忘懷她綿延的古樸深厚和雄壯大氣。雨過天晴的時候,是最壯麗的,眺望南方,在澄澈的天空下,遠處的終南山若隱若現,環城西苑,綠樹蔥蘢,護城河上,碧波蕩漾,清風入耳,沁人心脾,大有“覽勝城墻上,悠然見南山”的感覺,不由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