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魯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他盛年的力作《轉戰陜北》采用方形構圖,別開生面: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渲染出畫面博大雄強的氣勢,人物雖小,但占據了整個畫面視覺焦點;毛澤東面對蒼穹,那極富個性色彩的動態和極目遠眺的神情,恰到好處地再現了一代偉人傲視蒼龍的凜然浩氣。此畫布局大膽,技法新穎,立意深遠,一改舊文人畫的程式,開一代新中國畫風氣之先。在人妖顛倒的年代,歌頌領袖的杰作卻被誣蔑為毒草、黑畫,石魯橫遭厄運。《轉戰陜北》因此更加引人注目,賦于傳奇色彩,眾多收藏家視之為石魯大師的代表作之一。
前年初冬,我和石友小肖去黃河邊的采沙場職工家里看石頭。臨離開時,看見房檐門口扔有一塊石頭,翻過來看看,石紋有些像山景,就是有些滿,沒有天。我覺得山形自然,褶皺有些章法,就拿了它。回到家里一刷洗,配上座子一看,竟發現起伏跌宕的群山中央醒目地站立著一個人。這個人昂著頭,挺著腰,背著手,一副放眼山河、極目云天、主宰沉浮、壯心不已的偉岸氣派。

我依稀感覺這畫面有些熟悉,好像在哪本畫冊上見過,卻一時又記不起來。連夜翻箱倒柜尋找,找到半夜還沒找見。我干脆穿上衣服,到辦公室再找,終于從書架上找到1998 年第4 期《軍營文化天地》,封底的名作賞析登載的就是《轉戰陜北》這幅石魯的心血力作。這一期正好也登了我的一篇文章,當時隨便瀏覽了一下封底畫面,誰知一下記在了心里。可見好作品的藝術魅力就是令人過目不忘,長存心里久久揮之不去。
第二天,我請一級畫家顧國建來觀看。這位幾十年一直醉心于陜北題材油畫創作的專家,其代表作《陜北歲月》、《朱總司令和士兵》先后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榮譽收藏,對陜北斗爭歷史和美術創作情況爛熟于心。他仔細觀看了石頭畫面,接著欣賞了封底原畫,又把石、畫進行細致比較,止不住點頭稱奇。西安中國畫院兼職畫家楊杏文欣賞了石與畫,連聲贊嘆黃河這位天地間獨一無二的藝術巨匠的鬼斧神工,隨意揮灑就創作出了如此相似的天然神品。
石魯丹青驚天地,塑造領袖著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