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肅天水東行約30公里,北面連綿不斷的山麓豁然開朗,呈現一片郁郁蔥蔥的川野。川野低洼處零星散落了許多人家,牛犬雞鳴遠遠傳來,引人進入一處奇異的鄉村野舍。
這片平坦空曠的川野有個響亮的名字“三陽川”,據說這川里一日之內,太陽照射的光景大為不同。
明朝胡纘宗《卦臺記》中曾記錄:“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一日之內,三陽殊不同景,頗為靈異,三陽川之名由此而來,又被稱為“三陽開泰”之地。而記載中太陽照射的“臺”,便是三陽川西北端的卦臺山。這是人類肇啟文明的祖先伏羲氏“仰觀天日,俯視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的地方。
卦臺山,突兀雄偉,山體三面懸空獨立,遙遙與遠處蒼茫群山似抱似合。山體北方隔渭水與九龍山相望,低洼的平川內星星點點坐落了許多人家。
山的南部,通往山頂的一條大道曲曲折折,起伏不平。道路盡頭在山下低洼的平川落下,山體卻又忽然拱起一部分,與南面延綿無盡的群山相連接,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整座卦臺山,如一條巨龍從群巒中探出頭來,那起伏不平的山路兩邊,郁郁蔥蔥長了許多槐樹和零星的松柏,這仿佛巨龍脊柱的脖頸上嶙峋長滿了長須,這脊柱把龍的身體和龍的頭銜接在一起。當龍頭在群山中昂揚時,那彎曲的道路便如龍脖子自由擺動,身后綿綿起伏的群山,便做了這巨龍若隱若現、起伏不定、沒有盡頭的尾巴。
隴海線從龍頸北邊的山下東西橫貫,仿佛龍脖子上一條閃亮發光的龍鬃。這龍脖子不但連接了作為龍頭的卦臺山和龍身、龍尾的山麓,還承擔了華夏子孫從東部沿海到西部沙漠的行程。這可算是一條最負重的龍脖子。 與卦臺山南面相對的山,相傳叫五龍山。北面九龍,南面五龍,卦臺山上巍峨高聳的伏羲廟,正好坐落在九龍與五龍之間九五至尊的地方。
從卦臺山上向東西兩側俯視山下,平川里布滿了星星點點的村舍,一排排磚瓦房錯落有致地占據了山下廣袤的山川。這兩片山洼好似巨龍的兩只耳朵,西邊龍耳里住了張家村,東邊龍耳里扎了吳家村。而頗為奇妙的是張家村的“張”字拆開來正好是“弓”和“長”,仿佛這里住了擅長刀槍的武將。而另一只耳朵里的吳姓人家,這“吳”字拆開來是“口”和“天”,這也好像代表了一種智慧生存的方式。這樣,古時,右龍耳里果真出一些武將,而左龍耳里現今也經常生活著一些知天象、懂陰陽的文人。
上卦臺山的臺階時,聽當地朋友說,卦臺山長長的臺階有360臺,代表了一年360天和圓周的360度。這些數字預示每一位到這里上山祭拜伏羲的人,都能得到年年360天的圓圓滿滿。
這些臺階還有一處很奇特的地方。每一個臺階左右兩邊各有一組卦符,但在我的眼里,卻只是一些很有規律的奇妙圖案,不知它代表了什么,預示了什么。
“山寺無門白云鎖”,卦臺山的確沒有山門,登臨臺階最高處,被橫亙在眼前的山勢擋住,柳暗花明向東行走,又有一些臺階繼續上承。這時才能看到卦臺山上伏羲廟的全貌。這里有戲樓、牌樓、午門、鐘樓、鼓樓、大殿、朝房及其他房舍。
想象中這便是遠古時伏羲每日必來的地方。某日伏羲登臨卦臺山,來到最高處,這時渭水自西向東從山腳下悠悠環流而過。汛期已到,渭水浩浩蕩蕩,拍打巖石,發出潺潺琴瑟之聲,入耳動聽。 伏羲坐在卦臺山遠觀秋景,被這山下“渭水秋聲”所觸動,于是制一把七弦古琴,在卦臺山頂輕輕彈奏,琴聲悠悠,環繞于群山碧水之中的三陽川里。
伏羲手撫琴弦,聽水流的節拍聲演奏琴瑟,水聲與琴聲相映鳴合,悠悠飄向遠方。這時,當他抬頭眺望遠方,忽見對面九龍山處一山洞里云霧滾滾,有一身長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而出,原來伏羲悅耳的琴瑟驚動了沉睡的龍馬。此時龍馬隨著潺潺的琴聲、水聲,俯下身子,沿渭水做了一次美妙的展翅飛翔。
龍馬飛翔的身影吸引了伏羲,順著龍馬飛行的路線,伏羲忽然發現這渭河從東向西天然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形成一個很奇特的圖樣。這圖樣中灘河交界處,有一大石,不方不圓,似柱如筍,在夕陽中光彩熠熠。而那飛越的龍馬身上奇特的花紋又與這渭河圖樣中的大石相互映襯,發出耀眼光輝。 這時伏羲不禁靈機觸動,放下手中的古琴,提筆在山石上畫下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風、澤”八種自然現象的符號。這符號就是后來的八卦,而伏羲被龍馬引領看到的圖樣,便是自然啟迪智慧而來的太極圖。
據說伏羲生來并不是大智大慧之人,而這三陽川里的卦臺山卻是他每日登臨思考、學習的地方。他來到卦臺山每時每刻都在苦思冥想:他觀察自然,看到蜘蛛結網創造了魚網,給人們提供了捕魚工具;他俯瞰三陽川夜景,看到天上星星與渭水中星光閃閃輝映,繪出了八卦盤上日月星辰的天體圖和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節氣及六十四卦方位。而伏羲繪制這神奇傳世的圖案時,他也只是如今伏羲廟大殿中供奉的一位曾身著樹葉的部落首領。這樣一個身著樹葉的祖先,今人無時無刻不為他刻苦鉆研、善于思考的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