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樂是西域六大樂之一。
哈密古稱“伊州”。唐時多以地名稱謂曲名,如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教坊記》載:“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唐朝詩人王建在《宮詞》中曾寫道:“側商調里唱伊州。”唐代伊州曲是比較悲涼的,因此王維的詩才有緣與伊州樂舞聯姻,最終以一曲《陽關三疊》名動天下,歷世不衰。《伊州曲》傳入中原的時間是在唐玄宗時,由西涼節度使蓋嘉運引進。
宋遼時期流行的伊州曲是“前五疊為歌,后五疊為入破”。可見伊州樂舞前五遍是抒情的歌唱,從第六遍才開始起舞。歌為慢速度,“入破”是快板起舞。伊州樂的結構是先由散板起舞一遍,然后進入中板節奏中急旋五遍而結束。“入破”,在宋時又叫“徹”,宋詞人張先在《減宋木蘭辭》中有“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之句。伊州曲在宋時的雜劇中上留有深刻的印跡,如《領伊州》、《鐵指甲伊州》、《鬧五伯伊州》、《裴少俊伊州》、《食店伊州》等。哈密十二木卡姆的前身就是伊州大曲。
伊州樂配唐詩宋詞是一道奇觀。《哈密縣志》記載了名為《伊州》的十首詩中的第一首,其他九首未見記載。翻查宋人郭茂傅編的《樂府詩集》,十首伊州曲赫然在目。依序如下:
歌
一
秋風明月獨雜居,蕩子從戎十載余。
征人去后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二
彤闈曉辟萬鞍回,玉輅春游薄晚開。
渭北清光搖草樹,州南嘉景入樓畫。
三
聞道黃花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裹月,偏照漢家營。
四
千里東歸客,無心憶舊游。
掛帆游白水,高枕到青州。
五
桂殿江烏對,雕屏海燕重。
只應多釀酒,醉罷樂高鐘。
入破
一
千門今夜曉初晴,萬里長河徹帝京。
燦燦繁星駕秋色,凌凌霜氣韻鐘聲。
二
長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漸微。
于氏山上春色少,相府庭邊驛使稀。
三
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嚴霜變草顏。
卷簾風行宵渡磧,銜枚電掃曉應還。
四
行樂三陽草,芳菲二月春。
閨中紅粉怨,陌上看花人。
五
君住孤山下,煙深夜徑長。
轅門渡綠水,游苑繞垂楊。
從樂曲上講,伊州樂是特色鮮明的西域胡樂,這是由于地處中原文化進入西域的第一站,又借鑒和吸收了漢文化音樂的成分,使得伊州樂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在唐時,基本又是配以唐五言、七言詩,更是醇厚無比。這種奇妙的事例,深刻反映了漢文化在古伊州的風行和積淀,也說明了當時以《伊州樂》為代表的西域胡樂與中原文化之間相互深刻的影響。作為中原通向西域、西域通往中原的襟喉通道,伊州表現出的是文化高度結合與傳遞的生動景象和畫面,作為漢文化的沉積地,哈密稱得上是西域的美麗文化窗口。